风险提示 | “海外直邮”或为披着跨境“马甲”的假洋货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20:35 1

摘要:有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的“进口大牌”或为披着跨境马甲的“假洋货”,借助“洋主播”或“定位在海外的主播”进行带货,使得这些“进口”保健品售价翻了几倍。这些假货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海外专柜正品”?平台又该承担何种责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海外直邮”或为披着跨境“马甲”的假洋货

——防范“海外直邮”造假乱象

有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的“进口大牌”或为披着跨境马甲的“假洋货”,借助“洋主播”或“定位在海外的主播”进行带货,使得这些“进口”保健品售价翻了几倍。这些假货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海外专柜正品”?平台又该承担何种责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题记

“家人们,这款辅酶在澳洲是30多年的老品牌了!”“这款产品真有用,南非的朋友都在吃”“信我就买,新西兰的品牌,欧美市场销量非常好”……在直播带货风口下,多个直播电商平台宣称“海外直邮”“百年品牌”的进口保健品备受追捧。

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有消费者在直播间下单的“进口大牌”,买到手却发现货不对板;想要退货退款,却遭遇重重阻拦。部分所谓“进口品牌”或为披着跨境“马甲”的假洋货,通过注册空壳公司、虚构原产国背景、虚标成分含量、夸大医疗功效等连环套路收割消费者,并借助 “洋主播” 或 “定位在海外的主播” 进行带货,使得这些 “进口” 保健品售价翻了几倍。

这些假货如何摇身一变成为“海外专柜正品”?平台又该承担何种责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本土产品披着跨境“马甲”

利用直播平台兜售假货

“这是英国国民品牌,畅销30多个国家。”在某短视频平台名为“XX在加拿大”的博主直播间,一位自称定居温哥华的主播拿着AGEYA辅酶Q10介绍称,周边邻居都在吃这款辅酶Q10。

在AGEYA官方海外旗舰店产品的介绍页面,商家用显著字眼写着“英国百年品牌、专业为您健康‘保驾护航’”。

然而,记者搜索亚马逊英国等海外购物平台及多个商超网站,均没有找到该品牌的任何产品。

记者查询发现,AGEYA官方海外旗舰店的经营商Zhuoyue Changqing International Holding Co.,Limited为私人有限公司,注册地在中国香港,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籍。

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为了保证手续正规,有企业专门在香港注册了一家有生产保健品资质的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作用是给客户提供合法的跨境手续。但实际上,这家香港公司并没有参与生产,只是借了个“壳”,产品依然在当地的工厂生产。

近年来,有大批消费者青睐海外直邮,以期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海外高质量产品。不仅是上述保健品,名牌服饰、化妆品等也是消费者选择海外直邮的重要产品。

武汉的刘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消费者。他在一网红主播直播间下单了一件“全球购”的名牌羽绒服,价格为5180元。到货后发现,做工和此前在专卖店购买的同品牌商品质量存在较大差距,怀疑买到假货。

“商家强调这是正品,但我向他们索要品牌方授权书时,他们却无法提供。客服只是不断强调全程海关监管。”刘先生说。

刘先生花费300元将这件羽绒服送至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深圳奢侈品鉴定中心鉴定。鉴定结论显示:“送检样品不符合品牌方已售商品的外观细节特征”。将鉴定结果发给客服后,客服仍强调其“资质齐全”“符合平台要求”。

近年来,越来越多消费者选择电商平台的“全球购”等渠道进行海外购物。但与此同时,一些不法商家混入其中,将假货套上“进口商品”的“马甲”,摇身一变成为“海外专柜正品”,并利用直播平台兜售假货。

“我们都是有品牌授权书的,全部都是正品,可以查到跨境电商清关数据,货物也都是从保税区发货。假一赔十,按照专柜的公价来赔偿,有7天无理由(退货)……”

在某直播间内,公司负责人一边试穿名牌衣服,一边向消费者展示自己的品牌授权书、境外公司营业执照及商品清关单据等,还教授观看者“如何鉴定假货”。但事实上,这些看似手续齐全的“进口大牌”衣物却来自国内的制假窝点。

买到假货后,部分消费者也遭遇真假举证难、退货退款难等问题。

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上看到,不少“全球购”商品页面中,都有“该类目由于特殊性,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货”的相关字样。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涉及的“全球购退款”问题超过6000条。

一些消费者表示,购买“全球购”商品后,页面往往不提供退货退款“按钮”,必须与客服协商才能退货退款,且消费者往往需承担税费和邮费。

直邮产品真假难辨

退货退款难问题频发

海外直邮乱象还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近日,上海警方成功破获了一起跨境网络售假案件,揭露了“海外直邮店铺高价售卖假货”的丑闻。警方深入调查发现,该店铺利用“双公司运作”模式进行售假活动。他们先通过自己的外贸公司将假货运至香港、澳门等地,再经当地仓库中转后报关入境,并缴纳相应税费。同时,店铺还伪造了“品牌资质授权书”,以获取线上平台的“全球购”店铺资格。

该案件源于邓先生在某网购平台的“全球购”专区购买了一件衣物,但经专柜验证,该商品实为假货。警方深入调查发现,该店铺通过“双公司运作”模式,利用假资质等手段将假货以海外直邮形式售往境内。

2024年12月,警方在广东、广西同步展开收网行动,抓获10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查获涉及4个品牌的假冒服饰2万余件,查封5处仓储窝点,初步查证涉案金额超过2000万元。目前,犯罪嫌疑人匙某、李某等10人均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3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此外,经过深入调查,记者发现这些不法商家经常在“全球购”的直播间内进行销售活动。商家通过直播销售假货,伪造文件,利用“洗澡蟹”策略误导消费者。他们通常会一边试穿商品,一边展示所谓的品牌授权书、境外公司营业执照及商品清关单据等证明文件,以此为幌子,以低于专柜的价格吸引消费者。

面对如此“诱人”的折扣,如五折、六折、七折等,消费者往往难以抗拒,从而迅速下单。然而,在收到货物后,他们才发现商品质量糟糕,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陷入了商家的骗局。但遗憾的是,购买到假货的消费者往往面临真假难辨、退货退款困难等问题。

不仅如此,向商家要求退赔遭拒后,应该找谁维权也让不少海外购消费者感到迷茫。供应商、进口商、仓储方、代理商、平台经营者……海外购过程涉及的主体众多,这些主体往往处于不同的城市,甚至在境外,让消费者维权时无从下手。

在一家知名连锁商超的全球购平台上,林女士购买了一瓶价值700元的面霜。到货后,林女士发现面霜的版本和商品介绍的页面不一样。客服告知林女士,保税仓库有新老两个版本的产品。林女士以实际产品与介绍不符为由,想要退货,但被客服拒绝。林女士拨打了12315投诉电话,但被告知商家的注册地在境外,因此不能受理。

记者拨打12315电话询问获知,投诉确应由被投诉人实际经营地或住所地的监管部门来处理。到底该向谁维权?有网友支招,可向商家境外注册地的消保委进行投诉;也有人提出,可以通过“掌上海关”App进行查询,查到清关表格上对应的内地公司,再向相关地区的12315投诉。

“维权竟然还需要先了解公司架构!”投诉过程之繁琐让许多消费者叫苦不迭。

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黄忠看来,考虑到海外直邮的消费特点、监管维权的难度,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更有必要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权。如果消费者“假一赔三”的主张符合法律的规定,那么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就应当按照电子商务法的规定,采取诸如划扣商家店铺资金等方式来积极协助消费者维护其合法权益。

消费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平台与监管部门需双管齐下

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崔晓光介绍,“海外购”纠纷背后,折射出消费者信息知情权保障缺失和格式合同条款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两大问题。

“海外购”的涉外性导致消费者知情权得不到保障,如消费者不了解商品出售者的信息,或不了解所购买产品的信息。“消费者自身又难于鉴别山寨、假冒商品,或者说短期内不能鉴别,等到发现时已经丧失了维权的最佳时机。”崔晓光说。

此外,不少“海外购”商家会向消费者提供格式合同,其中往往存在对消费者不利的条款。消费者通常不会仔细查看,就签下合同。

除了在格式合同里限制消费者的退换货权利,一些商家将争议解决方式也写在格式合同里,如约定由发货地法院来进行管辖,可能造成消费者很难维权。此外,因为跨境交易物流时间长,过程中容易造成商品损坏,一些商家为了规避物流过程中的风险,还会将运输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如果这些格式条款确实存在不当,限制排除了对方的权利,这种情况下相关格式条款有可能会认定为无效。”崔晓光说。

记者注意到,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直播电商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旨在压实平台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释放出严监管的明确信号。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张钦昱建议,有关部门应开展电商平台跨境购物乱象的整治行动,并探索建立直播平台涉境外产品推荐预警机制,以自动截取直播证据。她还强调,必须完善涉跨境购物的法律法规,并落实“七天无理由退货”政策。境外商家在中国售卖时,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退货退款中的税费、运费等应制定统一规则,合理划分购物行为中的责任,以保障消费者权益。消费者保护组织和市场主管部门也应加强消费提示,提前向消费者普及跨境购物模式及风险,提醒消费者保持警惕。

在崔晓光法官看来,消费者“海外购”应首选大型、正规电商平台,“如果出现纠纷,电商平台能起到纠纷化解的作用。很多个人卖家、个人代购在发生纠纷后甚至可能消失,消费者难以找到维权对象。如果直接去找海外供货商,又会面临法律适用的问题。”

崔晓光建议,电商平台和监管部门应优化平台协议,完善平台的信息公示,细化平台规则,尽到提示说明义务。“比如消费者进入到商品页面,要看到更清楚醒目的提示。此外,还要对‘海外购’商家的备案信息进行公示,进行定期核查。”

诚然,海外直邮本是全球化赠予消费者的红利,绝不该沦为造假者的“提款机”。只有平台压实审核责任、监管穿透数据迷雾、消费者擦亮双眼,才能让“足不出户购全球”的承诺真正落地。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杂志2025年9月刊)

来源:中国信用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