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几个月会叫“爸妈”?这些“语言误区”千万别信!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20:38 1

摘要:“宝宝9个月还不会叫妈妈,急死了!”“别人家娃8个月就喊‘爸爸’,我家10个月只会‘啊啊’……是不是发育迟缓?”

“宝宝9个月还不会叫妈妈,急死了!”
“别人家娃8个月就喊‘爸爸’,我家10个月只会‘啊啊’……是不是发育迟缓?”

这是无数新手爸妈的“心头病”。
看着别人家宝宝奶声奶气地喊“爸爸妈妈”,自家娃却沉默寡言,心里难免焦虑:是不是我教得不够?孩子语言有问题?

别慌!宝宝什么时候会叫“爸爸”“妈妈”,没有绝对标准
大多数宝宝在6-12个月之间发出第一个有意义的音,但早的4个月,晚的14个月,都属正常。

今天,我们就来彻底讲清楚:
✅ 宝宝学说话的4个阶段
✅ “爸爸”“妈妈”是真会叫还是无意识?
✅ 如何科学引导宝宝开口
✅ 何时需要担心语言发育迟缓

语言发展不是“突然会说”,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主要沟通方式:哭声(饿、困、不舒服)开始发出“咕咕”“啊哦”等元音会用眼神、表情回应大人

✅ 家长可以:多和宝宝“对话”,模仿他的声音

重点:这不是“真叫”,而是发音练习。

能听懂简单指令:“不要”“给妈妈”会用手指物、眼神示意需求牙牙学语更频繁,音节更丰富

✅ 此时宝宝已理解“妈妈”代表谁,但还不会主动叫。

开始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并指向正确的人可能先叫一个,另一个稍晚词汇量逐渐增加(如“抱”“奶”“拜拜”)

✅ 这才是真正的“叫爸妈”!

很多爸妈好奇:宝宝是先叫“妈妈”还是“爸爸”?

原因有三:

发音简单:“ma”是唇音,容易发出接触频繁:妈妈通常是主要照顾者,互动更多回应及时:宝宝一发“ma”,妈妈立刻回应“哎!妈妈在!”,强化了联系

但也有宝宝先叫“爸爸”,尤其是:

爸爸参与带娃多爸爸声音低沉、互动夸张,吸引宝宝注意

结论:谁先叫,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意识地使用

这是关键!很多宝宝6-8个月就发出“baba”“mama”,但只是无意识练习。

真会叫的标志

有意识地对着爸爸或妈妈喊喊完后期待回应(看你、笑、伸手)在非玩耍状态下也能正确使用

❌ 无意识发音:

自言自语时冒出“mama”对谁都喊“爸爸”没有眼神交流或期待回应

一般要到10个月后,才可能真正“认人叫”

语言发展不能“逼”,但可以“引”。以下方法简单有效:

把宝宝当“小大人”聊天:“宝宝在看什么呀?是小猫!”描述日常动作:“妈妈在穿鞋,要出门啦!”❌ 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视,影响语言输入当宝宝发声时,立刻回应:“嗯!你说什么?要抱抱吗?”把他的“音”翻译成“词”:“哦,你说‘奶’,要喝奶了对吗?”

这叫“语言支架”,帮助宝宝建立声音与意义的联系。

刻意制造沟通机会:把玩具放在高处,等他表达给他空奶瓶,等他说“奶”不立刻满足,鼓励发声或手势

❌ “晚说话的孩子聪明”
→ 没有科学依据!语言延迟可能影响社交和学习。

❌ “会叫‘爸妈’就行,其他不用管”
→ 12个月时,除“爸妈”,还应有1-2个其他有意义的词(如“抱”“灯”“车”)。

❌ “宝宝听不懂,所以不说话”
→ 理解先于表达。宝宝早就会了,只是还没准备好说。

❌ “方言和普通话混着教,会让孩子口吃”
→ 错!多语言环境不会导致口吃,反而促进大脑发育。

年龄应有表现警惕信号6个月会笑出声,发“咕咕”音对声音无反应,不发 bababa9个月会“妈妈”“爸爸”无意识不会牙牙学语,不模仿声音12个月有意识叫“爸妈”,会手势(指、摆手)不会叫爸妈,不回应名字18个月词汇量≥6个有意义词汇<3个24个月能说2字短语(如“妈妈抱”)仍不会组合词语

当你第一次听到宝宝奶声奶气地喊“妈妈”,那一刻,心会化成一滩水。但请记住:那一声“爸妈”,不是训练的结果,而是千万次回应、陪伴与爱的回响。

你每一次的俯身倾听,每一句“宝宝想说什么?”每一个因他发音而惊喜的笑容——都在悄悄告诉他:“你的声音,很重要。”所以,别急,别比,别焦虑。你不需要教他说话,你只需要,一直,一直在。终有一天,他会拉着你的手,仰头说:“妈妈,抱。”那一刻,你会明白——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来源:华谷亲子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