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书局历史非虚构品牌“时光纪”第二个重磅新品《如临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上市两个月即售罄,责任编辑火速发重印,确保读者们的精神食粮不断顿。这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你是否好奇,《如临大敌》一书“特别”在哪里?它为什么能迅速
中华书局历史非虚构品牌“时光纪”第二个重磅新品《如临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一经推出便备受瞩目,上市两个月即售罄,责任编辑火速发重印,确保读者们的精神食粮不断顿。这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你是否好奇,《如临大敌》一书“特别”在哪里?它为什么能迅速获得读者的认可?
《如临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黄博著,中华书局2025年6月出版
一看榜单,二观评论
政治谣言是中国历史上一再上演的戏码,《如临大敌》讲述和研究的就是这样一出大戏。这部历史非虚构作品钩沉北宋“甲午谣言”产生、流传并形成影响的有关故事。在生动好看的故事之下,是极具新意和深度的史学思考。正因如此,今年6·18首发后,《如临大敌》迅速登上各类好书榜单,如刀锋图书奖六月榜及夏季榜、2025年7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新京报书评周刊》6月好书榜、探照灯好书6月入围原创社科和历史书单、搜狐文化7月书单等等。换句话说,打榜终究是要靠实力说话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博老师的新书是否为一部诚意满满的佳作,敏锐的业内榜单往往能最先感知到,好比“春江水暖鸭先知”。
←《新京报书评周刊》6月好书榜
↓ 刀锋图书奖夏季榜
此外,还有一个现象很值得关注——近三个月来,众人成为“自来水”,各种走心的评论充盈在纸媒和网络平台上。读者们的真情流露是对《如临大敌》最好的褒奖!比如,著名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先生评论道:
黄博一直在创新自己的写作,他是学院派的历史研究者,还要兼为历史叙述者。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他以较为通俗可读的方式‘修订'了他关于宋代处理‘谣言'的硕士论文,更实践了一个重要观点:历史大众写作不是通过减少学术含量、增加趣味八卦来实现通俗化,而是在学术含量不减(甚至有所增)的前提下,仍然写得可读易读。
《南方周末》记者、资深文化媒体人林子人说:
在《如临大敌》中,黄博延续了《如朕亲临》《宋风成韵》等过往作品的写作风格,在通俗历史写作中展现了扎实的学术训练基础,找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切入点,展现了一段不太为大众读者所知的宋史。本书的有趣之处在于:第一,打破北宋(特别是仁宗朝)政通人和的浪漫主义想象;第二,发生在1054年四川的谣言大恐慌这段历史本身充满了戏剧性;第三,通过研究谣言,作者提出了‘历史的听觉'这个历史编纂学上很有趣的概念。在本书结语中,黄博阐释了研究历史上谣言的重要意义:“谣言的出现,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击穿厚重的正史精心编造的谎言,以夸张的方式述说那些被遗忘或掩盖的往事。”
他们一个侧重于学术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一个关注写作题材的独特性与概念上的升华,观点颇有见地,均凸显出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意义及优长。
其实,学界也很关注这种有趣的写作形式。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杨瑞老师在书评中写道:
非虚构历史写作或者通俗性历史写作的好处之一,就是便于讲好故事。在爬梳相对于普罗大众而言较为晦涩的史料基础上,作者可以凭借自己对史事的理解将其演绎得引人入胜,从而营造出让读者身临其境的“穿越感”。热度足够,热搜便应运而生。毫无疑问,作者具备高超的叙事技巧,也深谙普通读者对于“谜底”的好奇心。
被称为微博“资源帝”的陆浑戎(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王国强老师)称赞道:“看书名(指《如临大敌》)是不是想到了孔飞力《叫魂》和黄仁宇《万历十五年》?那就对了,确实是一部好看的历史书。这位年轻的学者已经写了包括《如朕亲临》等多部论著,实在是勤力。”不得不说,非虚构写作形式确实让历史书变得更“好看”了!
《如临大敌》内页
三听众人言,四闻访谈语
《如临大敌》主要围绕北宋“甲午谣言”故事展开,带领读者观看不同群体应对谣言危机时的众生相,并检视和剖析那些隐于其后的众多值得玩味的因子,比如北宋政治生态、管理机制、权力运转、士人心理,等等。那么,读者朋友更关注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我们经过一番爬梳后发现,读者们的关注点各不相同,有读者说:“听闻这本书聚焦宋朝历史,不仅能带我重温庆历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风云变幻,更能以独特视角剖析宋朝在政治博弈与军事对峙中的复杂局面。书中详实的史料考据与生动的叙事手法,想必会让朝堂上的权谋较量、市井间的烟火百态跃然纸上。我迫切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深入探究‘仁宗盛治’表象下的深层社会肌理,以及士大夫阶层的精神风貌”,这显然是对隐藏于历史背后的故事更感兴趣。
也有读者说:“《如临大敌》可以和黄博老师的另一本新书《不与天下州府同》比较着读,都是讲宋代四川的‘特殊'的,一本偏大众,一本重学术,很有启发”,关注点侧重于四川地域的特殊性。
还有多位读者像陆浑戎一样提到汉学家孔飞力先生的名作《叫魂》,比如有人认为《如临大敌》是“宋代的《叫魂》,通俗科普大于学术,但是很有诚意”;有人断言这本书是“《叫魂》之宋代版”;也有人提到,“《如临大敌》的副标题让我想到《叫魂》”;还有人欣喜地表示,“本土也有自己的《叫魂》之作了”;……如果对于一本书的评论中,总能发现一些“英雄所见略同”的共鸣,这本书可能就离一本立得住的好书更近一步了吧!
那么,作者黄博老师的想法又是怎样的呢?黄博老师对于《如临大敌》写作的相关思考,有一部分在后记中呈现了,比如关于“历史的听觉”的精彩内容,更多的“干货”还是见于图书出版后线上线下的各种交流分享以及专访之中。
《如临大敌》内页
《如临大敌》为什么吸引读者?写作题材的特别当然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绕不过去的点。《钱江晚报》记者宋浩对黄博老师进行专访时,一开头便提到:“您研究宋史,角度‘刁钻’。”黄博老师表示,很喜欢角度“刁钻”这个说法,他也坦言,从谣言这个视角出发来写宋代历史,角度确实跟传统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等切入的写法不一样。在《南方周末》专访中,黄博老师进一步表示,“一个社会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谣言?那一定是因为在那个时间节点有某种情绪,传播和轻信谣言的人,通过谣言去把情绪或意见抒发出来。所以谣言里其实隐藏着某种真相,我们可以在假信息里找到真问题”。
在黄博老师看来,“甲午再乱的谣言,本质上是历史问题。历史对中国人是非常特殊的,从经验中追求人生智慧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因此某种程度上,中国文化就是基于历史的文化,我们中国人的基因里对历史是有信仰的”。如今,大众读者中的资深历史迷数不胜数,人们对于历史的关注和兴趣,是不是写进DNA里的呢?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另外,人们热爱历史往往更醉心于那些“活”的历史,而《如临大敌》恰好契合了这一点。原因就藏在黄博老师的访谈里:“历史上的谣言传播机制跟今天并无本质不同。当今时代,信息以标题、短视频、单张图片等高度浓缩的形式呈现,缺乏上下文,被切割成碎片,更易被重新拼接、断章取义,成为谣言的温床。虽然说当今时代的信息传播有去中心化趋势,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平台形成了新的‘中心',它决定了哪些内容能被放大——如果谣言‘抓眼球',就更容易被推送到流量入口。这跟《如临大敌》讲述的谣言故事的逻辑是一样的,甲午再乱谣言相当于算法推荐,特供给宋代的四川和朝廷,因为这两个群体对于四川的安危最为关心。”
三人成虎与聚而吃瓜,黄博绘
英国历史学家E.H.卡尔曾说,历史是过去与现实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当鲜活生动的北宋“甲午谣言”故事加入这场对话,过去与现实的相互映照更加扣人心弦,读者朋友们热爱历史文化的DNA是不是不由得一下子动了起来?
《如临大敌》上市两个月即发重印,这与读者的良好口碑有着密切关系。除传统的平台之外,在近来翻红出圈的播客上,大家对《如临大敌》的关注度也非常之高,比如在“历史学人”播客节目《盛世舆情:宋代为何谣言满天飞》中,黄博老师深刻剖析北宋谣言故事背后的社会矛盾、治理逻辑等,收听量破两万,留言评论也很多。北宋中期那场震动朝野的谣言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如临大敌》抽丝剥茧,深入浅出,引领您一步步找寻答案!重印订正若干小瑕疵,欢迎读者朋友们持续关注!
丨相关阅读
信息时代更需历史之鉴
剖析北宋1054年甲午谣言引发的全国恐慌:
流言如何精准触发集体恐惧?
当代人必读的谣言传播学与危机治理史
《如临大敌:谣言恐慌与大宋王朝1054》
黄博 著
宋仁宗时,民间和朝廷都在流传一则谣言:甲午年,四川会发生动乱。而从五代到北宋,每逢甲午,必然有动荡发生,这种近似魔咒的规律,形成了从朝廷到民间的心理恐慌。在仁宗朝的甲午年( 1054)到来之前,从四川到洛阳、开封,各种谣言不断滋生、蔓延,紧张和焦虑笼罩着北宋朝野。中央和地方做了各种准备,在担心与期盼中等待着1054年的到来……
向上滑动查看目录
楔子 谣言年代
第一章 甲午年的魔咒
孟知祥的934年
王小波的994年
六十甲子歌
第二章 献上盛世之花
二郎神游街
峨眉山限游令
从不军训的士兵
第三章 皇帝也信谣?
埋好财宝逃命去
白头翁吃人
会飞的帽子
第四章 当乱未乱
建议养条狗
一场未遂的兵变
读书人不传谣
第五章 集体恐慌的蔓延
大理传来坏消息
日夜不得休息
第六章 从来没有真相可言
新年的上元夜
生死不明的对手
曲终人未散
来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