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共中央判断,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心已下,这个电报不过出于两项目的:一是借口毛泽东不去重庆,将战争责任嫁祸于共产党;另一目的,就是利用谈判拖延时间,以便调兵抢占沦陷区地盘。
第一章 延安密电
日本宣布投降后,国共关系如何发展,引起国内外关注。
1945 年8月14日,蒋介石给延安发来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谈判。同时,电令驻延安的国民党军队联络参谋,当面探问毛泽东的答复意见。
中共中央判断,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决心已下,这个电报不过出于两项目的:一是借口毛泽东不去重庆,将战争责任嫁祸于共产党;另一目的,就是利用谈判拖延时间,以便调兵抢占沦陷区地盘。
8 月 23 日深夜,延安枣园窑洞的煤油灯在秋风中摇曳。毛泽东的手指在电报纸上缓缓滑动,电报末尾 "毛泽东不会来重庆" 的结论让他嘴角泛起一丝冷笑。这份由国民党驻延安联络参谋周励武、罗伯伦发出的密电,此刻正躺在李克农呈递的情报夹里。
"蒋介石怕是忘了,延安的风里都藏着眼睛。" 毛泽东将电报递给刘少奇,窑洞内的炭盆噼啪作响。窗外传来更夫打更的梆子声,已是三更天。
在七里铺的边保机要股,黄彬的钢笔尖在粗糙的草纸上沙沙作响。密码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像游动的蛇,他的手心沁出冷汗。三天前,王再天通过服务员盗取了联络参谋箱子的钥匙,而叶剑英元帅特意安排的宴请,给了他们宝贵的 90 分钟。
"小李,把蜡烛再凑近些。" 黄彬轻声吩咐,年轻的译电员将煤油灯又挪近三寸。窑洞外,边保便衣队队长刘坚夫正带着队员在交际处外围警戒,远处传来两声犬吠。
突然,窑洞木门吱呀作响,李克农裹着一身寒气闯了进来:"老黄,还有多少没抄完?" 黄彬抬头,镜片上蒙着一层白雾:"还有三分之一,不过..." 他指了指桌上的牛皮纸,"已经能破译 8 月 14 日以来的所有密电了。"
李克农抓起译好的电文扫了一眼,猛地拍在桌上:"好!马上送主席过目。" 转身时,他的皮靴踢翻了脚边的炭盆,火星溅在黄彬的裤腿上,烫出几个焦洞。
8月23日,蒋介石第三次致电延安:“兹已准备飞机迎迓,特再驰电速驾!”蒋介石假戏真唱,锣鼓喧天,三封邀请电报在中央广播电台反复播发,各报纷纷转载,一时间,蒋介石的和谈善意传遍中外,美国、苏联呼吁中国和平,国内的中间党派也心思大动,和平的皮球踢到延安场中!
延安,毛泽东亲自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判断形势:“在内外压力下,可能在谈判后,有条件地承认我党地位,我党亦有条件地承认国民党的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加上民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又分析了第二种可能:“如果国民党还要发动内战,它就在全中国和全世界里面前输了理,我党就有理由采取自卫战争,击破其进攻。”
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的陪同下,乘坐飞机到达重庆!
第二章 重庆迷雾
下午 3 时 45 分,美龄号专机降落在九龙坡机场。毛泽东身着蓝布中山装,头戴盔式帽,在舷梯上向欢迎人群挥手。人群中,张澜的目光越过记者的镁光灯,落在毛泽东身后那个挎双枪的彪形大汉身上 —— 中社部治安科长陈龙,此刻正警惕地扫视着四周。
蒋介石在林园官邸摔碎了第三只茶杯。"娘希匹!" 他盯着桌上那份标注 "绝密" 的情报,周励武的判断被彻底推翻。戴笠站在一旁,冷汗浸透了笔挺的军装:"委座,我们在延安的内线——""够了!" 蒋介石打断他,“马上通知张群、王世杰,今晚必须拿出谈判方案。”重庆的蒋介石倒弄了个手忙脚乱。料定毛泽东不来才演戏,却忘了准备台词。而中共这时却拿出早已拟就的整套方案,于是,由蒋介石提议的国共和谈,却按着毛泽东的方案推演。
造成蒋介石这种被动态势的重要原因,就是国民党驻延安联络参谋的那封电报。蒋介石接到密电,以为得到共产党的内部情报,断定毛泽东不来。
全不知,这封电报也到了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得知蒋介石已经上当,才给了蒋介石一个突然袭击!
通过情报手段,掌握对手的真实企图,从而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地位。
窗外,山城的暮色渐渐笼罩,嘉陵江上传来货轮的汽笛声。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周恩来正在审阅《谈判十一条》。王若飞匆匆走进来:“周公,重庆电讯局截获了一份密电,是戴笠发给毛人凤的,他们准备在桂园附近搞点 ' 意外 '。”
周恩来放下钢笔,点燃一支烟:“通知陈龙,加强警戒。另外,让龙飞虎去拜访一下张镇,就说我们希望宪兵司令部能保障安全。”烟灰落在文件上,烫出一个小圆洞。
第三章 密码风云
9 月 3 日凌晨,延安电讯局的发报机在窑洞内震动。黄彬的手指在电键上翻飞,将破译的国民党调动兵力密电发往重庆。隔壁窑洞,军委二局的同志正在核对情报:“胡宗南的先头部队已经过了潼关。”
重庆桂园,毛泽东正在会见民盟代表。陈龙紧贴着墙壁站立,目光如炬。突然,院外传来汽车急刹声,他的右手已经握住了枪柄。片刻后,龙飞虎推门而入:“主席,是张治中的警卫排例行巡逻。”
毛泽东笑着向陈龙摆摆手:“陈龙啊,你这双枪将的威名,怕是比我的电报还管用。”众人哄笑中,陈龙的脸涨得通红。
与此同时,在重庆磁器口的军统总部,戴笠正在大发雷霆:“饭桶!连共党的密码都搞不到,要你们有什么用?”情报处长颤抖着呈上一份报告:“局座,延安方面似乎掌握了我们的密码,最近的密电——”
戴笠夺过报告,扫了两眼便扔在地上:“马上启用备用密码!”转身时,他的军靴踢翻了脚边的废纸篓,一份标注 “周励武撤职”的文件滑了出来。
第四章 血色惊变
10 月 8 日傍晚,重庆国泰大戏院灯火通明。毛泽东、周恩来正在观看《屈原》。幕间休息时,一位副官匆匆走到周恩来身边低语。周恩来的脸色瞬间凝重,他附耳对毛泽东说:“主席,少石同志遇刺了。”
李少石的遗体躺在市民医院的太平间。周恩来握着廖梦醒的手,声音哽咽:“我没有保护好他。”张镇站在一旁,满头大汗:“周先生,我们已经抓住了开枪的士兵,是个误会——”
“误会?”周恩来猛地转身,“我要见委员长!”他的风衣带起一阵风,吹得桌上的病历哗哗作响。
重庆谈判进入白热化阶段。在中山四路的德安里,周恩来与张群展开激烈交锋。“军队整编可以谈,但解放区的政权必须得到承认。”周恩来的钢笔在文件上划出有力的线条。
张群推了推眼镜:“周先生,这恐怕不符合政令统一的原则。”他的袖口露出半截美式手表,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第五章 胜利归途
10 月 10 日,《双十协定》签署仪式在桂园举行。毛泽东与蒋介石握手时,两人的目光在空中交汇。“润之兄,这次谈判,你可是让我刮目相看啊。”蒋介石的笑容里带着一丝苦涩。
“委员长过奖了。”毛泽东的语气平静如常,“和平建国,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10 月 11 日清晨,九龙坡机场笼罩在薄雾中。毛泽东登上飞机前,转身向送行人群挥手。远处,陈龙和龙飞虎并肩而立,双枪在晨光中闪耀。
飞机轰鸣着冲上云霄,毛泽东望着舷窗外渐渐远去的山城,对周恩来说:“这次谈判,我们不仅赢得了人心,还拿到了蒋介石的底牌。”周恩来点头:“这都要归功于延安的情报战线。”
延安机场,欢迎的人群如潮水般涌动。当毛泽东的身影出现在舱门口时,山呼海啸般的“毛主席万岁”声响彻云霄。黄彬站在人群中,望着天空中渐渐清晰的飞机,泪水模糊了双眼。
在重庆的林园官邸,蒋介石望着桌上的《双十协定》,喃喃自语:“我们输了情报,输了人心,这场仗难打了。”戴笠站在一旁,不敢出声。窗外,秋雨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
双十协定签署当天,黄彬在电讯局截获蒋介石的密电:“着各战区于 11 月 20 日前完成作战部署。”他将电报装进牛皮纸袋时,发现自己的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拓印密码时沾上的炭粉。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重庆谈判的硝烟渐渐散去。但那些在幕后默默付出的情报战士们,他们的功绩将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丰碑上。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钻进去给蒋介石洗脸,不是为了妥协,而是为了赢得未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共产党人用智慧和勇气,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来源:小华历史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