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首“千年古都”,这个研修班为何备受关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9:41 1

摘要:聚首“千年古都”,守护人类瑰宝。近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修班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期间成功开班。来自斯里兰卡、德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驻华使领馆和文博机构的40余名官员和专家学者齐聚陕西西安。

聚首“千年古都”,守护人类瑰宝。近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主题研修班在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期间成功开班。来自斯里兰卡、德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驻华使领馆和文博机构的40余名官员和专家学者齐聚陕西西安。

面对浩如烟海、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利用、交流互鉴,这是全人类面临的时代命题。世界互联网大会数字研修院首次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为主题举办研修班恰逢其时,备受关注。

从课程设置看,此次研修班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紧扣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这一主题,全面展现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前沿趋势。从《颠覆性技术与遗产机构深度融合:潜力与思考》,到《数字科技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分析》,从《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实践:方法论、案例研究与在线呈现》,到《德累斯顿皇家瓷器收藏——数字平台的构建之路》......授课老师讲述的内容,不仅有高度、深度,还有案例剖析,给各国学员以启迪。

文化遗产的传承是跨越国界、联结你我的共同事业。此次研修班的成功开班,绝非一次普通的行业培训,而是一场凝聚共识、深化行动的盛事。具体来说,此次研修班开班具有多重意义。

从技术层面看,树立了遗产保护的新范式。保护传承文化遗产,过去,我们常常是心有余而“技”不足,如今,随着互联网普及、数字技术迭代、人工智能突破,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正迎来技术驱动下前所未有的机遇。

文化遗产保护始终在与时间赛跑,人类致力于“延缓”文化遗产的物理消亡。而数字化技术则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一范式,它致力于创造一份永不湮灭的数字“副本”,实现文明的数字永生。

从敦煌的数字石窟让游客在千里之外如临其境,到巴黎圣母院凭借数字模型得以精准重建,这些案例都表明,数字化不再是辅助手段,而已成为保障文明遗产得以永续存世的基石。此次研修班的意义,在于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加以系统化总结、标准化梳理并规模化推广,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和操作指南。

从文明层面看,构筑了交流互鉴的新机制。在全球化进程遭遇逆风的当下,文化交流时而也会因政治经济因素受阻。然而,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却提供了一个罕见的、高度去政治化的全球合作“最大公约数”。保护人类共同遗产的崇高使命,能够超越地缘分歧,汇聚全球智慧。

本次研修班为此构建了一个稳定而高效的新机制。它让各国专家不再局限于孤军奋战,而是在同一个平台上,共同研讨如何用新技术赋能遗产保护。此次研修班,授课老师均为中外业界大咖,而学员则来自多个国家,大家奔着同一个目标而来。

这种基于共同技术和共同目标的合作,正在数字空间中悄然构建一个“文明数字共同体”。它昭示着:文明因数字而交融,技术因人文而温暖。互联网不仅是经济动脉,更应成为连接人类过去与未来,促进全球理解与和平的文化桥梁。

从国家担当的层面看,中国展现了参与全球治理的新担当,从“技术应用者”迈向“方案提供者”。“一是让保护与利用相辅相成,守好文化遗产的根与魂;二是让创新与传统相互成就,赋予文化遗产保护新生命;三是让当下与长远相向而行,涵养文化遗产保护的韧与恒。”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大会数字研修院院长任贤良提出的三点期望,就是生动例证。

中国是文化遗产大国,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经过多年深耕,已经从早期的技术学习者,成长为全球瞩目的创新者和引领者。同时,在世界互联网治理和文明保护领域,中国正从一个积极的参与者,蜕变为一个重要的贡献者和引领者。它展现了一个文明国度利用自身数字化产业优势,回馈全球、贡献人类共同事业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以更生动的方式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促进不同文化的互鉴共荣”。可以确定,研修班播下的种子,将为人类保护文化遗产提供强大支撑。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正迎来技术驱动下前所未有的机遇,携手共进,交流互鉴,未来可期。(秦川)

来源:国际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