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后“三部曲”:让成长落地生根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20:12 1

摘要:教研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场有价值的教研,总要留下些“余响”——让思考沉淀,让实践延续,让经验成型。教研“三部曲”,藏着三件“让成长看得见”的事。

教研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一场有价值的教研,总要留下些“余响”——让思考沉淀,让实践延续,让经验成型。教研“三部曲”,藏着三件“让成长看得见”的事。

一、反思:在“成事”中“成人”

教研结束后,最该做的第一件事,是留一段“空白时间”给老师自己。不用急着总结,不用忙着记录,就坐在原位,闭眼想想这堂课、这场研讨:

“刚才那个环节,学生为什么突然沉默了?是我的问题太抽象,还是他们没跟上思路?”

“同事提到的‘用故事导入’,我当时觉得麻烦,现在想想,是不是自己太固执于‘知识点优先’了?”

“这节课做成了,但我自己有什么变化?是更懂学生了,还是更会变通了?”

这种反思,不是给“事情”打分,而是给“自己”画像。教研的价值从不止于“把课上好”,更在于通过做事看清自己:哪些地方卡住了?哪些习惯该改了?哪些潜能被忽略了?就像园丁修剪枝叶,既要让花开得艳,也要让根扎得深。

有位老师在反思本上写:“以前总觉得‘学生听不懂’是学生的问题,今天才发现,是我把‘讲清楚’和‘让学生听懂’混为一谈了。教研没教我具体方法,但让我学会了‘回头看’——看自己哪里没做到位。”

这就是“成事成人”:课是载体,人是目的。事情做成了,做事的人也跟着长了本事,才是教研的真意义。

二、重建课:把“听进去的”变成“做出来的”

光想不做,反思就成了空想。教研的第二件事,是回到自己的课堂,上一堂“重建课”。

初建课是“原生态”,带着自己的惯性和盲区;而重建课,是把教研里听来的、聊出的、悟到的,揉进教学设计里。比如教研时听到“用游戏化任务调动积极性”,回来就把数学题改成“闯关挑战”;同事指出“提问太笼统”,就把“懂了吗?”换成“谁能说说这一步为什么要加括号?”

一位语文老师的初建课,用“串讲”的方式分析课文,学生昏昏欲睡。教研时大家建议“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段落”,她回去就上了堂重建课:把课文分段,让学生分组备课、上台讲解。课堂一下子活了,有个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居然为了“备课”查了三本书,讲得头头是道。

重建课不用追求完美,关键是“试错”——把教研的启发变成具体动作,哪怕只改一个环节,也是进步。就像学游泳,听再多技巧,不如自己下水扑腾两下。

三、写下来:教师的“独门绝技”

厨师靠味觉和火候立足,医生靠诊断和药方吃饭,教师的“看家本领”里,一定有“写”这一项。教研的第三件事,是把过程写下来:写成案例,记下那个“学生突然开窍”的瞬间;写成论文,分析“为什么游戏化设计能让课堂活起来”;甚至写成教学日记,吐槽自己改了三次教案还是没上好的窘迫。

写的过程,是把零散的想法串成线。有位老师在案例里写自己的失败:“想模仿‘小组合作’,结果变成了‘小组聊天’,后来发现是我没说清‘谁记录、谁发言、谁总结’。原来合作不是‘让他们自己玩’,而是给他们‘玩的规则’。” 这段文字后来成了教研组的“反面教材”,比成功案例更让人受启发。

写也是一种“自我对话”。当你试图把“学生为什么笑了”“那个提问为什么冷场了”写清楚时,其实是在逼着自己往深处想——不仅想“怎么做”,更想“为什么这么做”“还能怎么做得更好”。久而久之,经验就成了智慧。

教研的后续,从来不是额外的负担。反思让人看清自己,重建课让人验证想法,写作让人沉淀智慧。就像农民种庄稼,播种后要除草、施肥、记录生长,才能等来丰收。教师的成长,也藏在这“做完之后的三件事”里——慢慢来,才更快。

来源:简单是福85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