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招牌闹剧”背后:警惕运动式治理异化为权力任性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21:57 1

摘要:2023年三河市统一更换商户招牌事件,以"不怕麻烦、不心疼钱"的荒诞回应收场,最终陷入"说了等于没说"的沉默僵局。这场引发舆论哗然的城市治理闹剧,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挥之不去的形式主义顽疾与权力失范隐忧。

2023年三河市统一更换商户招牌事件,以"不怕麻烦、不心疼钱"的荒诞回应收场,最终陷入"说了等于没说"的沉默僵局。这场引发舆论哗然的城市治理闹剧,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基层治理中挥之不去的形式主义顽疾与权力失范隐忧。

一、权力美学下的治理异化

三河市统一招牌的"一刀切"政策,本质是将城市治理异化为"权力审美"的展演。当整齐划一的招牌成为政绩可视化的载体,沿街商铺的个性标识、历史记忆、文化特质都被强行抹去。这种以行政命令替代市场规律、用长官意志凌驾民众权益的治理模式,暴露出某些地方政府仍深陷"家长式治理"的窣臼。

二、程序失序中的责任规避

从强令更换到放任自流,当地政府的"政策急转弯"暴露决策机制的重大缺陷。网传"可自愿改回"的回应,既未明确责任主体,也未公布整改方案,更缺乏补偿机制,实质是面对舆论压力时的"甩锅式应对"。这种"始乱终弃"的治理轨迹,印证了某些部门"决策拍脑袋、执行拍胸脯、出事拍屁股"的痼疾。

三、沉默应对背后的治理困局

事件陷入沉寂恰是最危险的信号。据第三方机构统计,2022年全国类似"统一招牌"事件超30起,从西安的"黑底白字"到上海的"千店一面",运动式治理屡禁不止。这种"政策烂尾"现象,往往源于考核机制扭曲——重"可视成果"轻实际效益,重短期见效轻长远规划,导致基层陷入"折腾-叫停-再折腾"的恶性循环。

四、破局关键在于制度重构

根治此类乱象,需构建三重治理防线:

1. 决策防火墙:建立重大民生决策的"不可行性论证"机制,强制纳入商户听证、美学评估、成本核算等程序要件;

2. 权力隔离带:推行"政策终身责任制",对造成财政浪费、损害群众利益的决策追溯问责;

3. 民意反馈环:完善"政策熔断机制",当超30%利益相关方反对时自动启动整改程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年专项整治已将"景观亮化工程过度化"列入重点,但制度约束需转化为具体治理实践。三河事件不应成为又一起"烂尾舆情",而应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转折点。只有将"权为民所用"具象为决策流程的每个环节,才能避免"拍脑袋"决策继续透支政府公信力。当城市街头的每块招牌都能自由呼吸,社会治理才能真正抵达现代化的彼岸。

来源:星之辰·星之火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