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iDiv研究中心和耶拿大学的生态学团队,在《自然生态与演化》期刊发表一项重要发现:生态系统不仅是“谁吃谁”的物质交换网络,更隐藏着一个“信息网络”——他们称之为“自然的互联网”(Internet of Nature)。
德国iDiv研究中心和耶拿大学的生态学团队,在《自然生态与演化》期刊发表一项重要发现:生态系统不仅是“谁吃谁”的物质交换网络,更隐藏着一个“信息网络”——他们称之为“自然的互联网”(Internet of Nature)。
信息不仅存在,而且影响行为、迁徙、猎食、筑巢、繁殖,甚至决定生态系统在遭遇破坏后的恢复能力。研究认为,如果我们不研究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传播路径,就像分析全球贸易时只看货轮航线而忽略了互联网一样荒唐。
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本质上是一个“信号处理系统”的韧性问题。
研究团队识别出了三类关键信息链接。第一类是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线索传递,比如狼靠视觉和气味跟踪麋鹿,麋鹿则集体隐藏在森林中。这不只是追逐与逃跑,而是一个信号博弈系统。
第二类则是“纯信息流”,也就是说,动物之间虽然不直接猎食,但仍然互相监听。秃鹫在天上盘旋,一只鬣狗看到它,不需要任何尸体气味,仅靠观察秃鹫的飞行方式,就能判断附近是否有食物。这种“旁观者策略”,是自然界里隐藏的信息投机。
第三类信息来自环境。蛾类趋光,蜘蛛在灯下织网,变色龙根据光线和温度变化调整皮肤颜色,这些都不是本能反射,而是基于信息获取后的决策行为。
这些信息,是“种间社会网络”的核心原材料。
关键点在于:人类活动正在干扰这个网络。
不仅是砍树、排污这些显性破坏,还有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感官污染。
城市灯光干扰夜行动物的导航,工业噪音干扰蚂蚁的振动信号,香水和汽油混合的气味屏蔽昆虫的求偶路径。这些污染干扰的不是个体行为,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信息通路。
传递信息的介质被污染,信号就会“失真”。
一只昆虫闻不到配偶的气味,不仅影响繁殖,也可能影响整个食物链的上下游互动。信息流断了,物质流就会失衡。
生态系统不是死板的物理系统,而是一个活跃的“信号处理网络”。
研究者提出下一步要做的是:识别“信号发送者”和“接收者”,弄清楚不同生物的感官频段、信息衰减率、响应阈值。这些数据不能靠假设,要靠实地录音、振动谱分析等自然传感技术获取。
也就是说,未来的生态研究,不只是采样水质土壤,还得像搞电信那样布设“生物通信监控”。
这将彻底改写我们的生态保护逻辑。
以往的生态保护,目标是“保物种”、“保栖息地”。现在看,还得“保信息链路”,保的是自然界的“神经系统”。
草原上的狼群和森林里的鸟类,可能早已形成了跨生态系统的信息联通。保护一块湿地,未必是为那里的水鸟,而可能是在维持另一端森林中的觅食路径完整性。
这是信息生态学的逻辑:谁说话,谁在听,谁装聋作哑,谁被噪音干扰。
而我们之前的生态模型,全都基于“物理思维”:能量守恒、物质流转、种群稳定。
现在得更新了。自然界是“会思考的网络”。
来源:老胡科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