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四川自贡富顺县板桥镇木桥沟村的深山崖壁下,35岁的闵亨才用五年时间将一处荒废的崖洞改造成“冬暖夏凉”的居所。这里洗衣机、冰箱、电视一应俱全,每月仅需三五百元生活费,甚至吸引二十余省粉丝专程体验。这场“崖下洞居”实验,正以荒诞又真实的方式,撕开当代社会对“成功
在四川自贡富顺县板桥镇木桥沟村的深山崖壁下,35岁的闵亨才用五年时间将一处荒废的崖洞改造成“冬暖夏凉”的居所。这里洗衣机、冰箱、电视一应俱全,每月仅需三五百元生活费,甚至吸引二十余省粉丝专程体验。这场“崖下洞居”实验,正以荒诞又真实的方式,撕开当代社会对“成功”与“生存”的激烈辩论。
一、崖洞里的“现代桃源”:从欠债35万到自给自足
闵亨才的崖洞居所,堪称一场“生存艺术展”。50平方米的空间被红砖墙隔成卧室、厨房、厕所,崖壁作天然天花板,窗户砌成日月星辰造型,门楣上“独善其身”四个大字直指核心——这里是他对抗世俗压力的堡垒。
”硬件配置颠覆想象:
• 太阳能供电系统搭配220V锂电一体机,冰箱、微波炉、电视全天运转;
• 井水引入的管道直通厨房,洗衣机转动时崖壁微微震颤;
• 冬季室内15℃、夏季27℃的天然温控,让空调成为摆设。
生存成本低到惊人:
每月三五百元开支中,80%用于一日三餐。自种蔬菜、山间野果补充营养,偶尔用网约车收入购买肉类。更令人意外的是,他通过分享洞居日常积累8万粉丝,接待体验者、自媒体合作成为新收入来源。
二、争议漩涡:躺平、逃避还是清醒?
这场“崖洞实验”从启动便陷入舆论风暴,支持者与反对者在网络战场激烈交锋。
支持派:低成本抗风险生存模板
“房贷车贷压垮一代人,他每月花300元活出自由,这才是人间清醒!”上海白领陈女士的评论获2.3万点赞。许多网友将崖洞视为对抗内卷的乌托邦:无需应对职场PUA、不用支付天价房租、远离消费主义陷阱。更有甚者,将闵亨才的居所与《瓦尔登湖》对比,称其为“中国版超验主义实践”。
反对派:逃避现实的鸵鸟行为
“35岁正是奋斗黄金期,躲山洞里算怎么回事?”北京程序员李先生的质疑引发共鸣。部分网友认为,闵亨才的行为本质是“债务逃避”——不解决35万欠款,却用隐居掩盖责任。更有尖锐批评指向其“作秀”:水电网络齐全的崖洞,与真正隐居相去甚远,不过是蹭流量的行为艺术。
中立观察:法规空白下的生存突围
当地政府的应对颇具现实意味。镇国土所所长坦言:“岩壁下空地属集体所有,目前无相关规定禁止居住。”村干部每月三次安全巡查,既担心地质灾害,又承认其未破坏林地。这种“法律管不着、干部劝不动”的状态,恰恰成为闵亨才能持续居住的关键。
三、债务阴影下的生存哲学:从万月薪到崖洞修心
闵亨才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这个9岁丧父、初中辍学的自贡小伙,曾在北京上海跑网约车、在老家开农家乐、甚至涉足数字货币,最终因40万创业债务倾家荡产。2021年,他带着仅有的2万元存款回到故乡,在崖洞开启这场“生存实验”。
物质极简与精神丰盈的悖论
崖洞内的书架上,《道德经》《瓦尔登湖》与音响、手机并存。闵亨才每天8点自然醒,耕种一小时菜地后,或读书或拍摄短视频。这种“半原始半现代”的生活模式,被他定义为“修心”:“不再被欲望驱使,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家庭关系的撕裂与和解
母亲多次劝阻未果,哥哥虽支持其自媒体事业,却也担忧安全问题。闵亨才的回应充满禅意:“独善其身不是孤立,而是找到与世界相处的舒适距离。”这种态度,与他对婚姻的看法一脉相承——“美色不值得浪费时间金钱”,宁可独身也不愿妥协。
四、社会镜像:当“标准人生”遭遇解构危机
闵亨才的故事,实则是当代社会价值观冲突的缩影。
• 城市中产焦虑:一线城市“996”打工人,在房贷、育儿、职场竞争中逐渐窒息;
• 乡村生存实验:从李子柒到闵亨才,年轻人通过重构生活场景寻找意义;
• 法规滞后困境:崖洞居住、房车生活等新型生存方式,挑战传统土地管理制度。
某高校社会学教授指出:“闵亨才现象暴露出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当个人遭遇系统性风险(如创业失败、重大疾病)时,缺乏过渡性保障机制,迫使一些人选择极端生存方式。”
五、未来何去何从:崖洞实验的AB面
尽管目前生活自洽,但闵亨才的崖洞居所仍面临三大挑战:
1. 安全隐患:连续降雨可能导致崖壁渗水,镇政府已安装地质监测设备;
2. 政策风险:集体林地居住的合法性存疑,或面临整改要求;
3. 可持续性:自媒体流量衰减后,收入模式能否长期维持。
对此,闵亨才表现出惊人的豁达:“大不了搬到另一个崖洞,反正全国有那么多山。”这种“流动性生存智慧”,或许正是他对抗不确定性的核心武器。
结语:在荒诞中寻找真实
当我们在头条热搜上争论“崖洞居所是躺平还是新生”时,闵亨才正在崖壁下用丝瓜炒蛋招待来访粉丝。这场实验的价值,不在于是否值得效仿,而在于它撕开了社会单一成功标准的裂缝——当“买房结婚生子”的传统路径让越来越多人窒息时,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什么才是“好生活”的真正定义?
正如闵亨才门楣上的题字:“黑洞”既是居所,也是人生隐喻——在不确定的黑暗中,每个人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光。
来源:思鹿旅行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