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赛场上,青布腰带在侗家汉子腰间猎猎生风,这是四寨村“跤王”吴康华第五次征战,曾以“旱地拔葱”等招式连摔数人、挂榜称雄的他正用茶油涂抹手臂——这是祖辈传的仪式,寓意摔跤场上“点到即止”的智慧。
4月12日,农历三月十五,阴雨未散,黎平县双江镇四寨村的却已鼓笙阵阵。
赛场上,青布腰带在侗家汉子腰间猎猎生风,这是四寨村“跤王”吴康华第五次征战,曾以“旱地拔葱”等招式连摔数人、挂榜称雄的他正用茶油涂抹手臂——这是祖辈传的仪式,寓意摔跤场上“点到即止”的智慧。
力量与智慧的对决(姚强 摄)
“活动准备开始了!”
下午两点,当寨老浑厚的号令声声作响,一年一度的侗族摔跤节在山花烂漫中沸腾开来;这场延续了六百年的力量对决,正式将数名侗家汉子聚集,展开力量与智慧的对话。
“准备!起~”
随着裁判侗语口令落下,吴康华与寨高村新秀吴文才腰带已绞成麻花。禁用双手的独特规则让这场较量成为腰腿间的博弈,两人如“古藤盘根”般缠斗正酣;正当僵持之际,老“跤王”骤然侧身引带,借力将年轻人掀翻在地,动作行云流水,仿佛再现南宋年间的“公柳绝技”。
“‘倒地不伤人’,这是祖辈招式里 ‘以和为贵’的道理。”赛后,吴康华抹了把脖颈上的汗,伸手拉起满脸不服的吴文才说道。年轻人拍打尘土的眼神更炽热了,“一定要把‘跤王’带回家!”
此刻,赛场四周,时空瞬间奇妙重叠。
银饰叮当的侗家姑娘载歌载舞、欢呼雀跃的八方宾客拍照打卡、举着云台的网络主播直播解说……一幕幕,让百年“跤”场焕新生。
“以前,要敲锣打鼓、挨家挨户动员参加;现在,参赛名单节前都被定完。大家,既传承文化,又力促团结奋进。”望着摩肩接踵、跃跃欲试的父老乡亲,四寨村党委书记雷杰如是感慨。在他身后,黎平县侗族文化有限公司的演员们正教游客跳“多耶舞”,盛装巡游队伍里,不少游客在传统芦笙伴奏下,用现代舞蹈等形式参与互动,引发阵阵喝彩。
赛场外,腌鱼、腊肉的香味混着油茶的醇厚不断蔓延。村民吴二花的摊位前,挑选侗绣、侗衣的游客络绎不绝,“今天卖了50多件,大人小孩都喜欢!”她展示着新设计的侗绣纹样满脸欣喜。一旁,耄耋老人吴老伯的摊位上,竹编产品、微型芦笙成了游客的稀罕物。
“去年,摔跤节当天接待游客近2万人,带动收入15万元;今年,预计突破2万余人次,带动收入20万元。”鼓楼下,双江镇镇长杨镒武话语铿锵,“我们要把‘春赏花、夏摔跤、秋喊天、冬年节’做成全季品牌,让外来的研学团住进侗家民宿,摄影大咖在侗寨处处留影留声……”
3月17日-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民族地区要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更加彰显它的光彩。
依托“侗族摔跤”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契机,双江镇以“非遗+旅游”“节庆+产业”为抓手,聚力打造3·15摔跤节、6·15喊天节、侗年节与侗族大歌、鼓楼文化等特色文化,借助“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将四寨与肇兴、黄岗等侗寨联动发展,镇域旅游风生水起。2024年,该镇接待游客23.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00万元,带动600余户村民持续增收。
黄昏,篝火跃动处,火光照亮的功德碑上,镌刻着公蛮、公柳联合抗匪的故事。
六百年斗转星移,当年比武选首领的智慧,正化作文旅融合的现代实践——非遗工坊的灯光下,吴二花们飞针走线;民宿客栈的茶室里,雷杰们与客商洽谈合作;灯光闪耀的“跤”场上,吴文才们练“跤”身影被光线拉得很长很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石含开
编辑 余光燕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