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谈到亲子关系的话题,讲课也好,直播也好,就这么发一篇文章也好,很快都会有家长提问:「老师说得太对了,但这些道理我跟我们家孩子也讲过,他不认可怎么办?」这种问题在公开场合不方便展开说,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咨询室,我一定会问回去:「你跟他好好聊过吗?他怎么想的?」对方的反应十有八九是:「不知道」。不知道的意思就是没聊开。两个人浅尝辄止地碰了一下,没谈拢,就算了。有的心理学专家在这里就要教一些方法论了:非暴力沟通、共情你的孩子,正面管教、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些其实是无根之木。首先第一步,今天的父母跟孩子之间存在多少有效对话的时间?国内外心理学家近年来都做过调查,普遍的结论是,超过60%的孩子每天与父母交流不足15分钟,并且大部分是日常事务性沟通。话都没得说了,还讲什么沟通技巧?是这一代父母的失职吗?还是因为环境太卷,时间太紧?我发现原因也许更简单:不聊天,因为没有聊天的地方。不信的话,你问今天的父母:「你跟孩子一般在哪里聊天?」真的,这个问题问倒过很多父母。大部分父母能想起来的对话,其实都是在一方并不想说话的时候。比如孩子正在写作业或者玩手机,父母在一旁讪讪地没话找话:把背打直保护视力啊,吃点水果啊,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啊,周末想去哪里玩啊……不出意外会得到冷淡的回复。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看,这根本不是没有对话的意愿,也不是缺乏技能,单纯就是没找到适合的场景。举个例子,以前大量的聊天发生在餐桌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筷头碰筷头,自然而然就有人有话想说。现在一家人吃饭分成不同的时段,各自对付一口,哪里还有围桌而坐的奢侈?更不用说周末,从一个辅导班送去另一个辅导班,买个汉堡在车上解决一餐饭。聊天?只能聊聊「今天老师教的掌握了吗」。也不是要专门设置一个「聊天时段」,那样太刻意。听到专家说要加强亲子沟通,就非要把孩子留在餐桌上,正色道:「我们多聊聊」。孩子很惊恐的:What?Why?我是做错什么了吗?这种状态下根本没法聊。最后你悻悻地放他走,他如蒙大赦般躲进自己房间。我感觉这是当代人的普遍困境。不只是亲子,夫妻也一样,都是各忙各的,微信上聊两句「今天谁接孩子」「买菜了吗」。跟朋友聊得也少了,聚会都很难得,就算聚也是多数时间在看手机。职场就更不用说。好像每一块时间都分配了具体要做的「事」。不像从前,总有各种无所事事的时间,聊天自然而然。所以要解决沟通问题,重要的不是观念,不是技巧,而是认识到「对话不再是一件自然而然就会发生的事」。以这个认识作为前提,我们才会主动做出调整,去为对话创造条件。认真地思考一下:我在哪里聊天?好的聊天需要一个环境,一段宽松的时间,还需要心情。从你的一天24小时中找一找,有没有这样一块时空,它是日常的,自然存在的(不是心理咨询那种专门为了聊天而建立的设置),同时又是悠闲的。它容纳两个以上的人待在一起,彼此都有点闲,都放松,短时间内没什么非做不可的事,也不急于离开。你会想到什么地方呢?有孩子的家庭,我会优先推荐客厅。我在咨询中经常用到一个建议,遇到孩子跟父母说话少的情况,我建议这家人定期地坐在客厅里,嗑瓜子看电视。电视不如手机好看,所以客厅在今天用得很少了。在家的时候,都是各自待在自己的房间,关着门,仿佛在据守自己的领地。父母去孩子房间,孩子问:「有什么事?」——你上我的地盘,一定有事要做,做完你就走。所以父母才难以启动沟通啊。在这个设置下,你只能匆匆问一嘴「明天想吃什么」,没法跟孩子谈「未来想做什么」。后者是要一家人坐在客厅里聊的。客厅是全家人的地盘。但又不能为了谈话专门把孩子请出来:「有话在客厅跟你谈」。那太严肃,很容易变成一场攻防。想要更敞开地对话,第一步先要把客厅变成大家舒适地待在一起的地方。说不说话都可以,想说什么随便说几句,没话说就坐着,也不会无聊或尴尬。不需要预设话题,如果是重要的话题,自然而然就会渐入佳境。那么电视就很有用了。它是一个没话说时打发时间的装置,又足够地没营养,经得起任何打断。你看到一半想要聊点什么,对其他人并不构成打扰——多半会热烈响应。说是看电视,很容易就发展为一场交谈。有的家庭里,孩子一开始没有参与的愿望,我就请父母自己先做起来,在客厅连看了几晚上电视,孩子从房间出来上厕所,就情不自禁地在一旁逗留,听父母有一搭没一搭地聊,最后加入进去。总结下来,理想的场景具备这样几个特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每个人距离不太远,容易听到彼此说话;一段时间内不急于离开;手头有点事做(不聊天也不尴尬);这件事并不太占用注意资源。用一句话总结:可以近距离跟人待在一起,不刻意地共度一段时间。就像《Friends》里,朋友们没事就泡在Central Perk咖啡馆。在那样的场景下自然会冒出无数妙趣横生的对话。一个人坐在那里,已经释放了一个信号:我在一个开放的聊天场,随时欢迎找我聊。摘要:只要谈到亲子关系的话题,讲课也好,直播也好,就这么发一篇文章也好,很快都会有家长提问:「老师说得太对了,但这些道理我跟我们家孩子也讲过,他不认可怎么办?」这种问题在公开场合不方便展开说,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咨询室,我一定会问回去:「你跟他好好聊过吗?他怎么想的?」
来源:人的皮囊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