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是指肿瘤大小≤1厘米的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在肿瘤学中,“分化型”是指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与它所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程度高,简单说就是肿瘤细胞“长得、活得”更像正常细胞,而非完全失控的原始恶性细胞。
黄镇 李成林,解放军总医院第九医学中心普通外科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是指肿瘤大小≤1厘米的分化型甲状腺乳头状癌。在肿瘤学中,“分化型”是指肿瘤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与它所来源的正常细胞相似程度高,简单说就是肿瘤细胞“长得、活得”更像正常细胞,而非完全失控的原始恶性细胞。
鉴于大部分PTMC具有惰性特征,故被大众称之为“懒癌”。由于其预后良好,大部分不主张早期手术,临床上也就出现了替代手术的一种方案,名为“主动监测”。主动监测主要适用于细针穿刺或粗针活检结果为Bethesda V或VI类的甲状腺结节,且影像学未显示明显甲状腺外侵犯(尤其是气管和喉返神经)、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等可疑特征的结节。对于超声检查高度可疑(TI-RADS 5类)但未行活检的甲状腺结节,也可考虑主动监测方案。
如果您患有甲状腺结节,穿刺确诊或被高度怀疑为微小乳头状癌,而又被医生推荐定期随访时,这其实意味着您的病情被评估为预后较好,暂时不需要干预,通过规律随访即可动态掌控病情变化。
疑问解答
问题一:“懒癌”可以只监测、不干预吗?
答案是否定的。整个监测过程需由专业且具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为您定期检查,监测肿瘤进展迹象,包括肿瘤生长、新出现的潜在肉眼可见甲状腺外侵犯超声特征以及淋巴结转移。同时,专科医生会结合影像结果为您提供专业指导,确保及时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
问题二:主动监测期间,超声检查多久查一次?
专家建议,在开始主动监测后的最初1-2年内,每6个月通过超声评估肿瘤体积是否变化、是否有新发结节、是否出现结节腺体外侵犯、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征象;若未检测到肿瘤进展,此后检查可改为每年一次;若检测到肿瘤有细微变化但又达不到手术指征,检查周期可缩短至3个月。
问题三:如何评估肿瘤进展?
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肿瘤体积增大(指最大肿瘤直径增加≥3毫米)、新出现甲状腺结节、腺体外侵犯或淋巴结转移。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细微变化需要临床专科医生结合您的超声图像综合分析。建议先看看下图,了解甲状腺的几个被膜。
医生眼中危险程度较低的肿瘤一般局限于甲状腺内、远离甲状腺包膜且无淋巴结转移。
医生眼中不太放心的懒癌总是那些位置比较特殊的肿瘤。例如紧邻甲状腺被膜(尤其是后内侧包膜),靠近气管、喉返神经或食管,即使体积小,侵犯风险也相对较高。
以下近被膜肿瘤需严密监测:前包膜下肿瘤,显示肿瘤与前包膜紧邻但未破坏膜连续性;邻气管肿瘤基底较窄的峡部肿瘤;后内侧包膜下肿瘤,肿瘤与气管食管沟之间仍有正常甲状腺实质者;后外侧包膜下肿瘤明显突出,即便不影响包膜连续性也可继续严密监测。近被膜这个词如果在彩超单中出现,一定要让临床医生为您分析是否需继续监测以及监测时限。
划重点!这些“懒癌”情况已不适合继续监测
1、肿瘤增大趋势,最大径增加≥3毫米;
2、肿瘤虽小,但肿瘤出现腺体外侵犯:前包膜下肿瘤影响到被膜连续性,甚至影响到带状肌;气管旁表面肿瘤基底较宽;后内侧包膜下肿瘤与气管食管沟关系密切,不除外影响喉返神经;后外侧包膜下肿瘤明显突出。
3、出现淋巴结转移;
4、出现远处转移,最常见为肺转移。
总之,面对甲状腺“懒癌”无需陷入恐慌或过度焦虑,应合理选择诊疗方式,关键在于“精准评估,动态管理,适时干预”,既避免过度医疗,也防止延误病情。
来源:战支特色医学中心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