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太没用了”“都是我的错”“烦死了”“没意思”……这些话,你印象中是不是觉得只是情绪宣泄或者无伤大雅的抱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貌似随口说说的话,可能正是抑郁情绪的信号灯。许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或许是工作中那个安静的同事,或许是家里始终沉默的亲人——
“我太没用了”“都是我的错”“烦死了”“没意思”……这些话,你印象中是不是觉得只是情绪宣泄或者无伤大雅的抱怨?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貌似随口说说的话,可能正是抑郁情绪的信号灯。许多时候,我们身边的人——或许是工作中那个安静的同事,或许是家里始终沉默的亲人——把这样的话当作玩笑挂在嘴边。殊不知,这背后隐藏的,可能是真正的心理危机。
一位55岁的王阿姨,退休后常说自己“没用”“啥都干不好”,本以为只是适应期的情绪波动。可逐渐,她连家务都提不起兴趣,面对家人的鼓励也默不作声,直到一天闺女发现她在日记本上写满了“对不起”和“累了”等字。家人才后知后觉,原来阿姨这些天的“玩笑”,其实是沉重的求救信号。遗憾的是,很多人直到危机降临才恍然大悟。
那么,经常把这4句话挂在嘴边,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做些什么?别急,看完这篇文章,你也许会发现,所谓随口吐槽,可能已经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警报。
抑郁症,这个词近些年成为网络热词,“今天你‘网抑云’了吗?”甚至成了一种自嘲的流行梗。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全球约有3.4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它并不是情绪脆弱或小题大做,而是一种医学上明确的心理疾病。有意思的是,身边80%以上的抑郁症高危个体,都会有意无意地反复说出以下4句话:
“没意思。” 他们常形容内心是“空的”,对曾经热爱的事物也提不起兴趣。哪怕家人精心为其安排娱乐或旅行,也很难真正让其开心起来,日复一日,就连生活本身都变得灰暗。
“烦死了。” 哪怕只是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也容易让他们感到无法承受,很多人甚至会对家人突然暴躁。北京协和医院近年统计发现,这种“情绪临界值降低”,正是抑郁症的高危信号。
“都是我的错。” 许多有抑郁倾向的人不断自我责备,哪怕遇到再小的意外或冲突,都觉得全部是自己的责任。长此以往,这种负性思维会让人陷入深深自责与无望感之中。
“我太没用了。” 在外人看来,他们也许还很优秀,但却常把“没用”“不配”等贬低自己的话挂在嘴边,甚至怀疑自身存在的意义。
根据中华医学会《抑郁障碍临床实践指南》,这些表现不是矫情,而是抑郁情绪内化的开端。如果家人、同事经常这样说话,千万别只当玩笑!
短期情绪低落人人都有,但抑郁症不同——它是一种持续而深刻的心理疾病。哈佛大学研究显示,超过60%的抑郁症患者,病发初期最容易被家人误解为“心情不好”或“钻牛角尖”,延误科学干预时机。
坚持戴着抑郁面具生活,可能出现这些身心变化:
兴趣和动力极度丧失:2018年中国疾控中心大型流调指出,近70%的抑郁症患者,会逐步对生活和工作失去动力,每天都觉得“无能为力”“啥也不想做”。
非典型体征增多:比方说,长期感到胸闷、睡眠障碍、食欲显著下降甚至消化不良等。统计数据显示,有42%抑郁患者以躯体不适首诊,未被及时识别。
社交关系疏离:抑郁情绪常让人变得孤僻、沉默。2022年一项东北大学心理学调查表明,80%的抑郁症高危个体主动疏远亲友,陷入更深的孤独感。
自伤、自杀风险升高:据《柳叶刀·精神病学》2021数据,我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其中抑郁是最核心的诱因之一。
家庭压力剧增:家庭成员的不理解与误解,反而让患者病情加重。很多案例中,患者反复表达“难受”“没意思”,亲友还以为是情绪化发脾气。
真正危险的是,很多患者在身边亲人的忽视下,逐渐把“我太没用了”变成了最后的结论。每一位抑郁症患者身后,几乎都站着一个“自以为懂”的家庭、一个“以为是玩笑”的职场环境。
如何识别、陪伴与干预?照顾到底可以怎么做?
面对经常说出这4句话的人,光是“开导一下”“别想太多”远远不够。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既科学又切实可行:
及早察觉信号,全家一起“重视”起来
如果身边的人频繁表达“没用”“烦死了”等悲观情绪,要第一时间正视。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与自评(如PHQ-9量表),比仅凭感觉要科学许多。
鼓励求助专业医疗
抑郁症的治疗以药物(如SSRIs、SNRIs等)+心理干预(CBT等)为主,单靠个人意志力很难扭转。读者如发现亲友有明显情绪障碍,建议尽早陪伴就医,配合专业评估。
倾听与理解,成为坚实后盾
别用“你太娇气”“想开点”来否定当事人的困境。心理学会强调,倾听、理解、陪伴本身就是疗愈,更是预防伤害的第一道防线。
试运动、户外和社交活动转移注意力
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抑郁情绪。比如每天快走30分钟,连续4周,有助于39%的抑郁情绪改善(北京大学医院心理科临床数据)。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
特别关注青少年、孕产妇、独居老人等高风险群体。家长应避免冷言冷语,给予孩子理解和陪伴;丈夫应对孕产妇多些关心,缓解其身心压力;对老年人,多一点陪伴和倾听,可能就是生命的转折点。
此外,需要反思的是,当朋友吐露痛苦时,不要用“你想太多了”、“哪有那么严重”来敷衍。多一份理解,或许就能挽回一个人的春天。
抑郁不是矫情,不是小题大做,更不是可以“笑笑就过去”的小情绪。每一次“我太没用了”“都是我的错”的反复自责,都映射出一颗在阴影中渴望被看到和拥抱的心。请记住,抑郁症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前提是每个人都要懂得倾听和正视,不要让身边人独自承担与煎熬。
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玩笑”,请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倾听——陪他/她一起去正规医院寻求专业支持。具体疗效因个体差异而异,科学的诊治与温暖的陪伴,共同决定着能否走出乌云。健康情况复杂多样,如有疑似抑郁倾向,仍需尽快前往当地正规医院精神(心理)科面诊,以免延误干预时机。让我们用行动,给身边的人托起一份光亮。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024中国心理健康调查报告》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抑郁障碍临床实践指南》
《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抑郁症流行病学报道》
《坏情绪不代表抑郁症!抑郁有十个常见表现》. 生命时报. 2019-02-13
《PHQ-9抑郁症快速筛查量表中国适用性研究》
《青少年自杀现状与防控对策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22
《孕产妇抑郁问题归因与干预策略》.中国妇幼保健. 2021
来源:张守健康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