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据《元和姓纂》所载,杜氏源于尧帝裔孙刘累,其子孙在商朝末年受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西周初期有古唐国,及至周成王灭唐,封其弟叔虞于唐,迁古唐国后裔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是为杜国。后来杜国后裔以杜为氏,发展到西汉中期,京兆杜氏始以闻名,长盛千年不衰。
前言:据《元和姓纂》所载,杜氏源于尧帝裔孙刘累,其子孙在商朝末年受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西周初期有古唐国,及至周成王灭唐,封其弟叔虞于唐,迁古唐国后裔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是为杜国。后来杜国后裔以杜为氏,发展到西汉中期,京兆杜氏始以闻名,长盛千年不衰。
俗话说,树大分枝,儿大分家,京兆杜氏在汉末至晋末这段时间衍生出了诸多支脉,比如襄阳杜氏、中山杜氏、交州杜氏和扶风杜氏等。今天鄂G君要说的是濮阳杜氏,这个家族号称和京兆杜氏同源,相对前面几个比较复杂,很值得探究一番。本文将从溯源和传承两个方面来讲讲这个家族。
部分魏晋门阀
1、京兆杜氏之说
按《元和姓纂》中关于濮阳杜氏的记载来看,其家族和京兆杜氏属同源。西周后期,杜国君主杜伯因祸而亡,子孙多有出走避乱者,其中有一个叫杜洩的向东逃到了鲁国,待到春秋后期,杜洩的子孙又因避“斗鸡之变”而南逃至楚国。战国知名谋士杜赫即杜洩的曾孙,杜赫有两子,即杜威和杜秉,兄弟俩大约生活在秦末汉初之际。
杜秉有子名杜札,杜札有子名杜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刘彻下令迁关东资产在300万钱以上的豪强于关中茂陵,其中就有杜周家族,后来他们这一支逐渐发展成了参天大树-京兆杜氏。杜威“世居濮阳”,有濮阳杜氏始祖之称,照此来看,京兆杜氏和濮阳杜氏确实同出杜赫一脉。
西汉诸陵邑
然而史籍中对杜威的记载只限于“世居濮阳”,接着就说其裔孙杜模曾在北魏时期担任濮阳太守。自杜模开始,濮阳杜氏的世系传承便逐渐清晰。可令人诧异的是,从杜模到杜周跨越了近600年,如此漫长的时间内,濮阳杜氏竟从历史上消失了?让人不免怀疑是否存在杜威这个人。
相比和京兆杜氏相关的其他杜氏郡望,濮阳杜氏在这点上确实存在很大不同。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的人口迁徙之频繁、确属罕见,家族能留下一份相对完整的谱系资料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使如此,永嘉之乱前呢?不是还有两汉400多年吗?濮阳杜氏这种完全空白的情况着实令人生疑。
永嘉之乱的迁徙活动简图
2、独孤浑氏之说
以杜模为节点,结合永嘉之乱后的环境,我们有理由怀疑濮阳杜氏系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元和姓纂》中提到河南杜氏源自鲜卑独孤浑氏,但是关于河南杜氏的其它记载却寥寥无几,完全找不到可以考证的世系,都不知道何以能支撑“郡望”二字。那么是不是可以怀疑河南杜氏到了杜模这里就变成了濮阳杜氏,二者实为一家。
史载鲜卑拓跋氏先祖拓跋毛在秦汉交替之际兼并了四邻众多部落,称“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后来北魏孝文帝为强化王朝的统治力,积极推广汉文化,令鲜卑各部改汉姓、穿汉服、讲汉语,并带头将拓跋氏改为元氏,作为九十九姓之一的独孤浑氏也就遵令改成了杜氏,这说的是河南杜氏。
鲜卑改汉姓
那么,杜模是不是独孤浑氏后裔呢?答案是很有可能,其一,濮阳地处鲁豫冀交接之处,在永嘉之乱期间,此地属南北必争之地,离胡人势力极近,危险系数极高,可濮阳杜氏却未南迁,像同样处在这条南北势力界线上的的琅琊王氏、谯郡桓氏和陈郡谢氏等士族可都是举族南迁的,故而濮阳杜氏应是在北魏时期产生的。
其二,濮阳当时的归属变动频繁,此地真正属于北魏应是在刘裕去世之后,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沿黄河一线大举南征之时。后来拓跋嗣之子拓跋焘一统北方,使鲜卑各部贵族分治各州郡,即“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酋大,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其三,北魏孝文帝曾明令南迁的鲜卑各部“死葬洛阳,不得还北”,而濮阳杜氏一直到唐朝依然有归葬洛阳的习惯。
处在南北对峙线上的濮阳
1、地方强宗
自杜模在濮阳扎根后,其子杜亮在邻近濮阳的陈留当过太守,及至东西魏分立,杜模裔孙杜保给老高家效力,累升至胶州刺史,使其家族完成了从太守到刺史的跨越。再后来,杜保之子杜伽被隋文帝任命为雁门太守。鉴于其家族累世出任封疆大吏,“以方岳登闻”,隋室一度让杜伽担任濮阳中正官。
虽说此时的中正官已经不像魏晋时期那样掌握给士人评议定级之权,但依然是一种彰显家族声望和荣耀的存在。杜伽能任此职,足以说明濮阳杜氏在当地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妥妥的地方强宗。要不然杜伽之子杜义宽也不会那么容易通过孝廉科入仕,被隋炀帝任命为河东法曹。
九品中正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很重要内容便是“鲜卑贵族门阀化”,门阀需要什么?厚实的经济基础自是必须的。李唐攻打王世充期间,杜义宽“转饷如役,赢粮从径”,利用家族的经济力量,竭力帮助李唐筹集、转运粮草,而且濮阳在隋末战乱中破坏严重,杜义宽却凭借着家族的经济底蕴,带领族人迅速重建家园。
另外,门阀讲究家族团结,濮阳杜氏长期聚族而居,秉持魏晋以来大地主土地占有生产关系的遗风,以“仁孝德行”为家风内核,呈现出利禄同享、财产共有的家族内部经济关系。只有满足了物质上的需求,才有余力追求精神生活,如此,濮阳杜氏凝聚人心的基础就有了。
北魏孝文帝
2、中枢重臣
唐朝早期,濮阳杜氏因仕宦不畅而一度陷入低谷,直到则天女皇上位,才有杜承志以吏部员外郎之职进入高层视线,只可惜杜承志没能在朝中站稳脚跟。好在杜鹏举聪明,他通过隐居白鹿山来积攒名声,并在李、武、韦三家争权之际坚定站位李旦和李隆基父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实现了“终南山捷径”,官至安州刺史。
唐朝中期,西域多事,杜承志之子杜暹因在赴安西公干期间赢得了番人的信重而被唐玄宗李隆基晋升为碛西节度使兼安西副大都护,后以此为平台成功平定于阗之乱,成为唐玄宗倚仗的边疆大吏,翌年,他以边功入朝为相,获爵魏县侯,由此标志着濮阳杜氏正式由地方强宗迈入中枢。
建功西域,出将入相,杜暹牛
时势的变化总会让人感到措手不及,可有准备的人总能在变化之中找到出头的机会,恰逢安胖子反唐,时任朔方节度留后的杜鸿渐(杜鹏举之子、杜暹之侄)力谏太子李亨赴朔方,并在马嵬坡之后亲自迎接李亨至灵武,让李亨成功挣脱出李隆基的阴影,这便是难得的“定策拥立”之功。
后面,他鞠躬尽瘁,戮力协助唐肃宗李亨和唐代宗李豫平叛、治政,两度为相,受爵卫国公,濮阳杜氏因此显赫,其势仅略逊于京兆杜氏。在此期间,士族因皇权打压和科举制逐步完善而走向衰败,但濮阳杜氏却及时转变方向,立足科举,长盛未衰,杜暹中明经、杜鸿渐中进士正是起到开局作用。
安胖子乱唐
综上所述,濮阳杜氏应为鲜卑独孤浑氏的后裔,而且从杜鸿渐的名字上也能看出点东西,汉人世家注重伦理,讲究避讳,杜鸿渐的兄长杜凤举和他父亲杜鹏举有同字,且其子杜威和所谓的濮阳杜氏始祖—杜威重名。只是受限于有限的史料,难以板上钉钉,当初宇文泰一度恢复鲜卑姓氏,隋文帝又改回汉姓,如此波折再加上北魏后面的史书都用改姓后的新姓,以至于“新旧淆乱,真赝莫辨”。
越是这种环境,主动往汉晋豪门上靠,以图提升家族社会地位的家族就越多,浑水摸鱼嘛,比如隋朝皇室和唐朝皇室。不管怎么说,濮阳杜氏能够在隋唐时期以儒家思想持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优势,直至脱胎换骨,彻底实现知识化,这是值得所有家族学习的,唯有尊重文化、树立优良家风,家族方能兴旺。
参考文献:
《元和姓纂》
来源:鄂G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