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蒙哥马利的这个问题,反映了西方人内心深处的“国强必霸”逻辑。然而这样的逻辑与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毛泽东的回答是: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来,这是历史的教训……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
近年来,网络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中国既然这么强大了,为什么不去侵略其他国家?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元帅蒙哥马利就提出过著名的“蒙哥马利之问”。
那是在1960年的5月,蒙哥马利应邀来中国访问。在被毛主席接见时,两人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有过一段深刻的对话。
蒙哥马利认为:“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而从历史上看,中国强大了数千年,为什么从不侵略其他国家呢?”
一、
蒙哥马利的这个问题,反映了西方人内心深处的“国强必霸”逻辑。然而这样的逻辑与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民族心理,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毛泽东的回答是:要向外侵略,就会被打回来,这是历史的教训……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
对于“中国强大后为什么不侵略其他国家”这个问题,国外也有不少学者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因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这也是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后,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的秘密。
意大利著名学者利诺里尼认为,要理解为什么“中国没有侵略性”,就需要从“文明的冲突”角度去研究这个问题。
中华文明源于农耕文明,具有先天的利用自然、改变自然、征服自然的特性,讲究通过劳动把自然资源转化为生存必须,追求的是培育生命、繁衍生命、生生不息。这种文明不需要杀戮,不需要抢劫,不需要破坏,不需要侵略他人,因此可以与其他文明“求同存异”。
农耕文明“靠向自然索取而生存”这一根本性质,决定它不需要靠杀戮抢劫而生存。只要有和平环境,中国人总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创造出世人无法想象的奇迹来。事实也证明,中国历史上的一切繁荣昌盛没有一次是靠对外侵略掠夺获得的,全部都是靠自己和平建设获得的。
而西方文明与中国的农耕文明截然相反,它不是靠劳动创造财富获得生存必须,而靠杀戮和抢劫获得生存必需。因此西方文明也可心被称为“肉食动物文明”,追求“优胜劣汰、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丛林法则”。
二、
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文明那种“把无生命的自然资源转变为生存必须,用和平劳动创造生存”的哲理,已经渗透进了中国人的血脉,变成了一种近乎本能的追求和爱好。
600多年前,郑和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但中国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是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是不扣不折的“和平使者”。
郑和下西洋这件事,很能代表中国人“崇和、尚和、护和”的文化理念。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信守和平,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有着“和平学之父”的挪威学者约翰·加尔通认为,中国人能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观察世界,认为众生平等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因此得出了“东方的文化是王道,主张仁义道德,西方的文化是霸道,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这样的结论。
加尔通用中国的长城举例,证明了中华文明的非侵略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军事设施,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长城都是纯防御性的,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中国人虽然也喊出过“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样霸气的口号,但前提是你犯我在先,才有我的“虽远必诛”,仍然是自卫性的。
中国历史上即使某个统治者想搞对外侵略,也一定不得民心。说“中华文明没有侵略性”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确切无疑。说“中国有侵略性”就如同说“牛有食肉性”一样荒谬。历史上中国只擅长“同化”,而不是“侵略”。
三、
虽然中华文明有过高潮,也有过低潮。但相比于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等已经消失了的文明,中华文明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像这些文明一样,成为历史上的匆匆过客。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很多西方学者都一致认为,自汉代以后,中国一直尊崇儒学,又吸收了佛教、道教的部分精髓,让中国人占领了文化思想的高地。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人伦关系的维护,倡导人与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谐相处的道德准则,这些理念贯穿于中国古代社会,为社会稳定和安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儒家思想强调治国理政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孔子所倡导的“仁政”,即通过仁爱之心来治理国家,使社会更加公正、平等和有序,也为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儒家的基本思想点是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推己及人、成己成物的思想,是为了在道德上追求自我完善,再以个人修养为中心,逐步上升到以报效国家为终极目标,构成了中国人血脉中特有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也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社会稳定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国文化能够长期传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义与利的关系问题上,西方与中国截然不同。中国人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价值取向上确立了义高于利的原则。而西方文化重利轻义,认为人的自然欲望就是人的本性,人人都是利己的,人生的目的就是无所顾忌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和幸福快乐,因此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是一种极端的利己主义思想。
四、
“中国”这个词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之后便逐渐趋向民族共同体意识; 迨至秦汉之世,民族共同体开始奠基,因此具有超强的延续性和辐射力。
中国文化有着兼收并蓄的开放性特征,从不排斥其他优秀的文化。佛教等非中国本土文化传入中国之后,在中国很快得到了充分的传扬和盛行,甚至在中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学文化体系;基督教自明朝末年传播到中国,经过中国人的总结和完善,也完成了基督教的中国化。正是因为这种开放的特征,中国才能够不断进取,为现代改革开放铺平道路。
中国历史上历经过唐宋的盛世,也经历清末的衰败,但被充满韧性的中华文明滋养出来的中华儿女,一个个果敢刚毅、前赴后继,义无反顾追随光明。中国人骨子里那种与苦难中生存,与苦难对抗的任性,流淌在文明之中,绘制成由无数平凡的面孔撑起的文明天空。
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华文明也在此时迸发出蕴藏五千年的全部潜能,诞生出了中华文明的新的发展——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对传统中华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推陈出新,赋予了中华文明新的灵魂,指出只要敢于抗争、团结一致,就可以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中国不仅不会亡,还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强大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当代中华文明的火炬——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从农耕文明进入了工业文明。其速度之快,全世界都瞠目结舌。
中华文明的韧性的代表,是中国人独有的温良。温良是一种力量,这种温良如玉,是体自端方,内自含光。这种温良如水,是至善至柔,却能磋磨万物。于内是互相的体谅与克制,于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与世界的和平共处。这种温良使文明有了情感的温度,使文明回归人的本心。
除此之外,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求真务实的特性,倡导积极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这些都为中国现在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精神基础。
五、
进入新时代后,刻进中国人血脉中的中华文明,又一次迎来了涅槃重生。在中央发出“用红色基因,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口号后,红色基因成了中国人血脉中新的内涵,在思想引领、价值取向和精神滋养等方面,引导着每一个中国人前进的方向。
“文化塑造青年,文化滋养青年”,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缺少对历史过往的真实感受,只有传承红色基因,才能真正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命密码,更是一种内在驱动力,支撑和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动力。它能让新时代的青年得到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在一代代接续奋斗中变为现实。
正如法国学者埃里克说的那样,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文明同化了一个又一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如今中华新文明正在同化全世界;大有取代统治世界几百年的西方列强“肉食动物文明”之势。假以时日 ,将会产生“世界从未有过之大变局”!
参考资料:
人民网:《人民论坛:“和”文化是中国人的血脉》
《北京青年报》:《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文明的韧性》
来源:历史系小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