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七绝十大名篇,都是巅峰之作,被写进了教科书,几乎人人会背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3 18:34 2

摘要: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初出蜀地,漫游至庐山,被瀑布奇观震撼,写下此诗。

汇集古诗词里的精华,让您的查阅更加便捷
----❀❀---❀❀---❀❀---

原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初出蜀地,漫游至庐山,被瀑布奇观震撼,写下此诗。

(一说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此时的李白怀揣“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情,处于人生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时期。

深度赏析:

首句以“香炉”指庐山香炉峰,阳光照射下紫烟缭绕,营造出仙境般的光影效果。“生”字赋予静态山峰动态感,暗示自然的蓬勃生机,暗合李白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第二句“挂前川”突破常规视角,将瀑布比作悬空的白练,化动为静,展现诗人超凡的想象力。此时李白尚未入仕,以“挂”字暗喻自身如自然奇观般待世发掘的自信。

第三句“飞流直下”回归动态,“三千尺”夸张造势,凸显瀑布的磅礴气势。李白善用数字强化视觉冲击,如“白发三千丈”,此处亦见其“谪仙人”的狂放特质。

最后是终极想象,将瀑布比作银河落自天庭,超越现实逻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此句既见盛唐气象的恢弘,也体现李白“乘物游心”的哲学追求——自然即我,我即自然。

整首诗中,借瀑布的壮丽抒发生命激情,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之作,亦是李白“谪仙”人格的艺术投射。

原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写作背景:

诗人张继凭借这一首诗扬名立万,永存诗坛,而这首诗也带火了一座桥,堪称较早的文旅宣传诗。

安史之乱(756年)后,张继科举落第,途经苏州枫桥,夜泊时有感于乱世漂泊,写下此诗。诗中浸透了乱世中文人的焦虑与孤独,可谓千古羁旅第一诗。

深度赏析:

首句写了三个意象“月落、乌啼、霜”勾勒秋夜萧瑟:月落象征希望暂隐,乌啼如悲号,霜气笼罩天地,奠定孤寂清冷的基调。张继出身寒门,科举失利与战乱叠加,内心的“寒霜”更甚自然之霜。

次句“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红与黑的对比反衬诗人的无眠。“对愁眠”非“伴愁眠”,而是人与愁相对,将“愁”具象化为可对视的对象,见其愁绪之深。

第三句点出地点,“寒山”二字双关,既指寺名,亦强化秋夜的清寒。此时安史之乱未息,江南虽暂避战火,却如“寒山寺”般笼罩在时代的阴影下。

最后用钟声打破寂静,却让孤独更显辽阔。僧人夜半敲钟本为修行,于游子耳中却似时光的叩问:战乱何时休?人生归何处?钟声的“到”字,写尽漂泊者被世界隔绝的苍凉。

整首诗以秋夜景物为镜,映照乱世文人的生存困境,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成为羁旅诗的千古绝唱。

原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晚年的杜甫流寓江南,与开元年间名震长安的乐师李龟年重逢。

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12年,但唐朝元气大伤,杜甫也经历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漂泊西南的日子。他贫病交加,生命进入倒计时,也正在这里,遇到了落魄的李龟年,一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

深度赏析:

前两句是对往事的回忆。

“岐王宅”“崔九堂”是开元盛世权贵雅集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当年与李龟年同处上流社会的荣耀,暗藏对盛唐文明的眷恋。

杜甫早年曾以“致君尧舜上”为志,虽然科考未中,但常常出入长安权贵府邸,希望通过“行卷”获得功名。而李龟年是长安炙手可热的乐师,被各个王公贵族邀约,故而两人得以相。

后两句是对现实的感慨。

“好风景”与“落花时节”形成残酷对比:江南春景依旧,却已是花瓣凋零的暮春。“落花”既指实景,亦喻二人漂泊的晚年与国家的衰败。“又逢君”的“又”字,藏尽人生无常——曾经的“寻常见”是意气风发,如今的“又逢”是劫后余烬。

短短两句,道尽世事难料的无奈,也道尽大唐由盛到衰的时代巨变,可谓一举多得。

整首诗以个人聚散写时代沧桑,后两句“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王夫之语),更显沉郁顿挫的诗圣风格,堪称“二十八字中藏千般感慨”。

原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写作背景:

王维是一位天才少年,他心怀大志,16岁就与胞弟王缙离开家乡蒲州到西京长安和东都洛阳客游。

诗画琴艺都俱佳的王维一到长安,便成为王公、驸马、达官贵人的座上清客,这使他有机会大量接触上层社会的生活,流连于车水马龙之间。但每逢佳节,他还是会思念家中亲人。

特别是在他十七岁那年的九九重阳佳节之日,达官贵人们都以家宴自娱,胞弟王缙也回蒲州去了,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突然在举目无亲的诗人心中爆发,遂作此诗。

深度赏析:

第一句连用两个“异”字,强化疏离感:“异乡”是空间陌生,“异客”是身份孤独。而“独”字,分量也很足。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独”字里面。

第二句的“倍”字精准刻画节日时思念的叠加效应,成为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王维早年丧父,与母亲、兄弟相依为命,此句亦含对家庭温暖的渴望。

后两句是想象抒发思乡之情。

王维从自身思念转向想象兄弟的活动:登高、插茱萸(辟邪习俗),这些都是家乡的习俗。此时的庆祝活动中独独“少一人”,想来亲人也会因此感到遗憾。

由自己的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想念自己,以此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显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王维后半生半官半隐,此诗的“少一人”亦暗合其追求超脱却难舍人间温情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以重阳节俗为载体,写尽人类共通的乡愁,语言质朴而情感醇厚,是王维早期“诗中有情”的代表作。

原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诗人送友人元二远赴安西都护府,从长安一带送到渭城客舍,到了最后分手之地,作这首七绝送别。

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非常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故而也成为了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深度赏析:

前两句写的诗春天的景色,渲染了离别的景色。

渭城的“朝雨”洗净尘埃,“柳色新”既点出当下的时令,又因“柳”与“留”谐音,暗含挽留之意。

王维善用色彩(青、新)营造清新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为离别铺垫。

后两句为送别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句“劝”字见殷切,后句“无故人”道尽西域的荒寒与孤独。阳关之外是大漠绝域,此去生死难料,一杯酒便承载了对友人前路的担忧与祝福。王维本人精通佛学,“无故人”亦含“诸法无常”的哲思,但更重人间情谊的珍贵。

这首送别诗别具一格,以细腻笔触写离别之痛,后两句成为中国人表达惜别的经典语码,被谱为《阳关三叠》传唱千年。

原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而这首《出塞》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仕途坎坷的王昌龄曾任江宁丞、龙标尉等职,也曾多次赴边塞,写下系列边塞诗。此诗约作于开元年间,时唐朝边患不断,将士苦守边关。王昌龄感慨边战不断,国无良将,借这首诗写出了自己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与期盼。

深度赏析:

前两句开篇便大笔勾勒,采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写法,惊艳世人。

“秦月汉关”跨越千年,写尽边患的漫长与残酷。“万里长征”见距离之远,写尽战争的时间之久。“人未还”见牺牲之巨,王昌龄对将士的同情超越具体朝代,具体空间,如此写法是非常别致的。

后面两句引用了典故。

“龙城飞将”指汉代李广、卫青等名将,这是以古讽今,暗责当下缺良将。“但使”“不教”形成强烈愿望,既赞英雄,亦抒对和平的渴望。王昌龄出身寒微,深知底层将士的苦难,此句是对统治阶层的隐谏。

整首诗以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雄浑的意象包裹深沉的忧国之情,边塞诗的“悲壮”美学在此达到巅峰。

原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作背景:

贺知章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他生性旷达豪放,为人旷达不羁,善谈笑,有“清谈风流”之誉,为世人所倾慕,被世人称为“诗狂”。

不过他的诗也有柔美的一面,比如他在晚年(约86岁)辞官归乡时,写下了《回乡偶书二首》,这首《咏柳》诗为同期所作。他的一生仕途顺遂,晚年回归自然,以一颗童心观照春日杨柳,可谓是不改初心。

深度赏析:

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碧玉”比喻柳叶的翠绿温润,“绿丝绦”形容柳枝的细长柔美,他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柳树少女的娇美。

贺知章久居长安,晚年还乡见故乡柳色,恍如隔世,此句也满含自己对生命青春的眷恋。

后面两句设问作答,将春风比作“剪刀”,构思奇巧。“裁”字独见匠心,暗示自然如能工巧匠,创造万物。贺知章信道教,此句暗合“天人合一”思想,以童趣之笔写造化之神奇,毫无暮年衰颓之气。

诗中借咏柳赞美春天与生命,语言活泼,想象新颖,是唐诗中“无理而妙”的典范,亦见诗人老而弥坚的赤子之心。

原诗: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写作背景:

高适是典型的大器晚成型,一生奔波忙碌,直到五十岁以后才平步青云,直至封侯。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高适与琴师董庭兰(董大)在睢阳告别,此时两人皆处人生低谷(高适未入仕,董大未成名),不过高适性格豪迈,乐观向上,分别之时,他用刚健的诗风,为朋友留下了这首勉励的送别诗,成为了逆境中的壮歌。

深度赏析:

开篇描绘了冬日的苍凉:黄云蔽日,北风呼啸,雁阵在雪中纷飞。诗人渲染的恶劣环境象征着人生困境,却也为后文的转折蓄势。早年的高适曾务农、流浪,深知底层的艰辛,此景亦是其人生阅历的投射。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破题之笔。

他以“莫愁”强作宽慰,“谁人不识君”则高度肯定友人的才华(董大是著名琴师)。表面是劝勉董大,实则也是自勉——困境中仍相信自身价值,符合高适“功名须及时”的人生哲学。后句的反问,如洪钟巨响,驱散阴霾,展现了盛唐文人的自信。

这首诗在离别诗中独树一帜,不写缠绵,而写豪迈,是高适“以气驭诗”的典型,亦见唐代士人“穷且益坚”的精神风貌。

原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写作背景: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成就颇高,故而能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其名之高直追盛唐鼎峰的杜甫李白。

生活在晚唐的杜牧(803—852年),目睹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有军事之才,虽心怀壮志却难展抱负。此诗约作于青年时期,他漫游江南时,既醉心美景,亦忧思现实。

深度赏析:

诗人像一位摄影师,开篇便运用广角镜头将江南春色铺陈开来。

莺啼、红绿相映、水村山郭、酒旗招展,色彩与声音交织,足见杜牧“俊爽”的诗风。“千里”二字拓展空间,写出了江南的广阔,也暗示了江南春回大地的无限春色。

后两句用典,暗喻自己的担忧。

“南朝”指宋齐梁陈,因推崇佛教而广建寺庙,“四百八十”是虚数,却是极言其寺庙之多。“烟雨中”的楼台若隐若现,既美且哀——南朝因佞佛而亡,晚唐统治者重蹈覆辙(唐武宗前曾大规模崇佛),杜牧以史为鉴,借景抒怀。后句的“多少”,是赞叹,更是叹息,景中含思,耐人寻味。

诗中表面是写景,实则是“咏史抒怀”,在明丽春光中注入历史的厚重感,体现杜牧“雄姿英发而又含思悲凄”的艺术特色。

原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842—844年),时年杜牧约40岁,经历了仕途起伏,对人生况味有更深体悟。

时逢清明节,是祭扫与踏青的节日,诗人捕捉到雨中行旅的瞬间,用短短28个字,写尽了人间的惆怅。

深度赏析:

开篇点明时令为清明,“雨纷纷”既写天气,亦暗喻心绪的纷乱;“欲断魂”非痛彻心扉,而是若有所失的迷茫——清明祭祖,人易思及生死,杜牧此时亦在追问生命的意义。“欲”字极妙,写出行人惆怅的朦胧状态,更具普遍共鸣。

后面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也是千古名句。

诗人用设问转场,从抽象的愁绪落到具体的寻求:借酒浇愁。“牧童遥指”是神来之笔,天真的牧童与沧桑的行人形成对比,“杏花村”的意象(花开、村隐)既给希望,又添朦胧——酒能否解愁?前路在何方?答案在虚实之间,留有余味。

杜牧善用“以景结情”,此处“遥指”的动作,让画面定格,愁思却绵延不绝。

整首诗以清明细雨为背景,写普通人的情感波动,语言通俗如口语,却凝练了中国人对生命、乡愁的集体体验,成为流传最广的唐诗之一。

来源:柳月青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