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3日,一则来自爱尔兰的新闻,提醒当地居民警惕一种名为日本虎杖的入侵植物。这种原产于亚洲的蓼科杂草,虽然在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英国,如今却在爱尔兰等地迅速蔓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新闻中指出,日本虎杖不仅生长迅速、根系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潘姝河(中央民族大学)
本文约2500字,阅读约6分钟
Introduction
引言
2025年4月3日,一则来自爱尔兰的新闻,提醒当地居民警惕一种名为日本虎杖的入侵植物。这种原产于亚洲的蓼科杂草,虽然在19世纪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英国,如今却在爱尔兰等地迅速蔓延,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居民的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新闻中指出,日本虎杖不仅生长迅速、根系发达,能够挤压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破坏生物多样性,更可怕的是,它的根系甚至能穿透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对房屋基础、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损害,可能给房主带来高昂的维修费用,甚至影响房屋保险。
01
日本虎杖的移民史
日本虎杖是一种原产自日本的蓼科杂草,学名叫做Fallopia japonica。19世纪,德国医生兼植物学家——菲利普·弗兰兹·冯·西博尔德在日本一处火山的山麓发现一种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作为植物学家的他很快就发现这种植物不仅环境适应能力非常强,能在恶劣条件下生存,而且繁殖速度非常快,于是便挖了一株带回荷兰种植。由于日本虎杖生长迅速,一个月就可以长到1米高,而且整体植株长得非常密,不仅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饲料加工等方面表现良好,而且这种植物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提取具有抗氧化、抗炎及心血管保护等作用的抗毒素的白藜芦醇。于是,在荷兰的乌得勒支植物交易会上,日本虎杖得到了很好的推广。
1850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到了冯·西博尔德寄来的一捆日本虎杖,从那时候开始英国这个著名的植物园就成为日本虎杖入侵全英的起点,到邱园参观的人,包括园艺师、植物园承包商等将虎杖带到英国各地,由此便开启了一场殖民式的生物入侵,物种入侵的“潘多拉魔盒”就此在英国全面打开,连洪水、大风等都有一定的功劳,因为被折断的枝叶会被风或水流带到其它地方重新生根发芽。
一株荷兰境内拍摄的日本虎杖(Fallopia japonica (Houtt.) Ronse Decr.)。摄:Chris Rosmalen(CC BY-SA 4.0)
02
强悍的生存秘器
日本虎杖从日本一路飘摇过海为害四方的发家史已被我们缓缓揭开面纱,那么是什么让日本虎杖如此强悍,令欧洲众国闻风丧胆的呢?那就不得不聊聊这位入侵大王的基因秘器了!
急速扩张的繁殖暴力:日本虎杖仅需指甲盖大小的根茎(0.7克)就能长出新植株,只需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长到1米高,最终可以长到3米高,再加上其枝叶茂盛,看上去就像是一道无法穿越的绿色“铁丝网”。而且更为可怕的是,日本虎杖虽然雌雄异株,但是它们可以通过无性繁殖,它的根部、茎部甚至是叶子都可以生根发芽,也就是说爱尔兰正在疯长的日本虎杖就是当年冯·西博尔德带回荷兰那株“克隆”而来的。
惊人的破坏力:日本虎杖的根茎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能够从混凝土裂缝、砖缝、地基缝隙中生长,逐渐扩大裂缝,导致墙体开裂、道路隆起、管道破裂等结构性破坏。正如新闻里所报道的那般,四处泛滥的日本虎杖一旦来到了你的花园与房屋附近,它们根系能刺穿混凝土,牢牢攀附在建筑之上,随着生长对房屋造成结构性的破坏,给房主们带来天价修理费。
日本虎杖的幼苗。摄影:jasper (CC BY-SA 4.0)
顽强的环境适应力:日本虎杖也不怕水,碎叶片可以顺着河流或者小溪漂到下游继续生长,必须将其连根拔除并烧毁,才能防止扩散。可是,日本虎杖的根系非常发达,可以深入地下5米,或者横向扩散7米以上,很难拔干净。没拔干净的根系可以在土壤里潜伏10年以上,遇到合适的机会又会重新从地下钻出来。
缺乏天敌:日本虎杖的天敌是生活在日本本土的一种吸汁昆虫——木虱(Aphalara itadori)。事实上,木虱不会直接吃掉植物,而是像蚜虫一样吸吮植物汁液,同时在日本虎杖上大量繁殖后代,这严重影响了日本虎杖的形态和活力。但是在英国、爱尔兰等虎杖的入侵地,由于缺乏天敌的制衡,并且饮食文化与东方完全不一样,没有采摘虎杖苗做美食的习惯,最终导致虎杖入侵而一发不可收拾。
03
入侵物种小科普
什么是入侵物种
为什么这部分入侵植物会在远洋产生如此巨大的破坏呢?那我们就不得不来聊聊究竟什么是入侵物种了。
外来入侵物种(IAS)是被外来物种是指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引入自然范围以外的地方的动物、植物或其他生物体,会对本地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在某些情况下还对生态系统服务或人类福祉产生负面影响。
自然界中的物种总是处在不断迁移、扩散的动态中。而人类活动的频繁又进一步加剧了物种的扩散,使得许多生物得以突破地理隔绝,拓展至其他环境当中。对于此类原来在当地没有自然分布,因为迁移扩散、人为活动等因素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之外的物种,统称为外来种。在外来种中,一部分物种是因为其用途,被人类有意地将其从一个地方引进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物种被称为引入种,如加州蜜李、美国樱桃、野生大豆等。这些物种大多需要在人为照管下才能生存,对环境并没有危害。
然而,在外来种(包括引入种)中,也有一些在移入后逸散到环境中成为野生状态。若新环境没有天敌的控制,加上旺盛的繁殖力和强大的竞争力,外来种就会变成入侵者,排挤环境中的原生种,破坏当地生态平衡,甚至造成对人类经济的危害性影响。此类外来种则通称为入侵种,如红火蚁、福寿螺、布袋莲、非洲大蜗牛、巴西红耳龟、松材线虫等。
入侵物种的议题,为何这么重要
我们都知道生态系统有自身的稳态与平衡,一个区域的生物与气候会在长期共处中相互适应,形成一个动态平衡,而入侵物种就像一个突然转学来的插班生,因其格格不入而很可能打破生态环境原有的平衡。
外来入侵物种的数量和传播的增加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的最大驱动因素之一。除此之外,它还可能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生计构成重大威胁,并影响与之相关的人们,比如新闻中遭受无妄之灾的爱尔兰居民们。而发展中国家面对外来入侵物种时往因为缺乏预防和管理生物入侵的能力而更加脆弱。
图源:IUCN
启示
日本虎杖的全球蔓延,不仅是一场植物对异域的征服,更是一面映照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明镜。它从东亚火山脚下被精心采撷的观赏植物,蜕变为吞噬欧洲房屋基石的“绿色恶魔”,揭示了物种迁徙背后复杂的人为因素与生态代价。如同日本虎杖般,许多入侵植物——如水葫芦堵塞河道、紫茎泽兰侵占牧场、薇甘菊绞杀森林——都在重演着相似的生态悲剧:它们以“无心插柳”的姿态被引入,却在缺乏天敌的新土地上肆意扩张,成为割裂原生生态的“殖民者”。这些植物的“成功”背后,是全球化时代物种流动的失控,更是人类对自然边界的轻慢。在大自然前,我们要永怀敬畏之心,重视生态平衡与稳定,才能让人与自然的路和谐长远。
(注: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作者 | 潘姝河
审核 | Linda Wong, Samantha
排版 | Eulalia PAN
关于作者
潘姝河,中央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在读学生,关注全球发展与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变化与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国际部、"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志愿者。
引
用
本
文
潘姝河. 这种“入侵恶魔”正在爱尔兰悄然蔓延,房屋恐遭“蚕食”! 海洋与湿地. 2025-04-13
海湿资讯·欢迎评论
OceanWetlands
斑海豹©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item/日本虎杖/8219485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
第三届联合国海洋大会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将于2025年6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由法国和哥斯达黎加共同主办。此次大会的主题是“加速行动,动员各方力量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旨在推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会议将汇集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及私营部门等利益攸关方,共同探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渔业、海洋污染治理、蓝色经济等关键议题。作为大会的特别认证机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海洋与湿地”工作组将组建代表团赴法国参会。(封面图:海草床©摄影:王敏幹)
【海洋与湿地·小百科】“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微信公众平台创立于2022年12月8日,作为“绿会融媒”(CBCGDF Media)旗下的公益与科普传播平台之一,致力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聚焦海洋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前沿资讯、支持学术研讨,并推动中国专家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与科技治理,服务于科研人员、环保从业者、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及广大公众。平台长期跟进各大环境公约、政府间机构、国际组织的最新动态以及全球重大环境议题(如《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BBNJ、深海采矿等);内容涵盖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动态、全球海洋与湿地科学最新研究、国际环境政策解读、科考成果及保护实践,旨在提升公众生态意识并促进跨国合作。平台坚持发布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原创内容,通过服务读者,提供资讯、搭建平台,助力中国专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与环境治理。
来源:中国绿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