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说起HPV,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是跟宫颈癌有关吗?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HPV病毒的“野心”远不止宫颈,它可以引发口咽癌、肛门癌、生殖器疣等多种疾病,而且男性也会感染,也会传染。
有一种病毒,可能已经悄悄潜伏在身体里多年,却毫无症状,甚至连一点疼痛都没有。直到某天,被发现为癌前病变,甚至癌症。
它就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更令人震惊的是,超过71%的人在感染时,竟然毫无察觉!
一说起HPV,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是跟宫颈癌有关吗?跟我有什么关系?”其实不然。HPV病毒的“野心”远不止宫颈,它可以引发口咽癌、肛门癌、生殖器疣等多种疾病,而且男性也会感染,也会传染。
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在中国,HPV总体感染率在15%左右,而在一些特定人群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30%以上。多数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直到体检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才被发现。
有研究指出,HPV在人体潜伏的时间可能长达10年以上,这也正是它“狡猾”的地方。
人体是非常聪明的,很多时候,病毒潜伏时会在一些“边角地带”悄悄留下线索。如果身体出现以下几个特征,务必要引起注意:
在临床中,时常有人因为脖子上长了“肉疙瘩”来就诊,以为是普通汗疱疹、皮脂腺增生,结果检查发现是HPV引起的寻常疣或扁平疣。
这些小疣多数不痛不痒,但表面粗糙,颜色偏深或者肉色,常见于脖子、腋下等摩擦部位。尤其是中老年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更容易出现。
很多人把手臂上一些小疙瘩当成“鸡皮肤”,擦了各种护肤品都没用。殊不知,这可能是HPV低危型感染的表现。这种情况下,病毒并未引起恶性变化,但说明皮肤屏障功能已经被破坏,免疫力下降。
手部是HPV感染最容易“开口”的地方,尤其是指缘部位。如果经常有倒刺、脱皮、干裂,再加上指甲边缘长出“白色疣状物”,就不是单纯的缺水了。曾有研究指出,经常咬指甲或接触公共场所物品者感染HPV的风险更高。
HPV也可以感染口腔粘膜,尤其是那些经常吸烟、饮酒或口腔卫生差的人群更容易中招。临床上曾有一位40多岁的男性,因反复口腔溃疡就诊,检查发现口腔白斑,进一步组织活检,确诊为HPV阳性。
别小看这些“口腔小事”,它们可能是病毒潜伏的“据点”。
很多人对HPV有误解,认为只在某些特定人群中才会感染。其实不然,HPV传播方式非常广泛:
一是性接触传播,这是最常见的方式。
二是密切皮肤接触传播,如共用毛巾、剃须刀、浴巾等。
三是母婴传播,病毒可通过产道传给新生儿。
四是公共场所传播,如公共泳池、桑拿房、健身房等地方,如果皮肤有破损,病毒便可“趁虚而入”。
尤其在夏天,很多人穿着清凉,接触面积大,若忽视卫生,就给了病毒可乘之机。
一位50多岁的男士,因脖子后方长了一颗“肉球”来到医院。起初他并未在意,以为是脂肪瘤,后来越长越大,局部有些发红。医生建议切除并送检,结果显示为HPV阳性导致的皮肤疣。
进一步检查发现,他口腔黏膜也有轻度白斑,经活检为HPV感染性病变。幸运的是,发现及时,通过局部治疗和免疫调节,目前病情稳定。
这位患者的经历提醒我们:身体上的“小异常”,可能是大问题的“前奏”。
预防HPV,不能只靠“侥幸心理”。当前医学界普遍认为,HPV疫苗接种+定期检测+良好生活习惯,是降低感染率和癌变风险的“铁三角”。
首先是疫苗接种。目前中国已批准使用的HPV疫苗包括二价、四价和九价疫苗,适用于多年龄段人群,尤其建议9-45岁女性尽早接种。男性也可以接种,尤其是有高风险行为者。
其次是定期筛查。对于女性来说,宫颈TCT和HPV联合检测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式。男性虽然目前没有统一的筛查指南,但如果有生殖器疣、口腔异常、肛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最后是生活方式的管理。保持规律作息、增强免疫力、杜绝不洁接触,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防火墙”。
作为医生,最痛心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很多本可预防的疾病,最终拖成了不可逆的伤害。
HPV并不可怕,怕的是不了解、不重视、不检查。一如老话说的,“病从浅中医,祸从嘴上来”,身体给出的信号从不会骗人。别让无知成为病毒最好的“保护伞”。
在医疗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健康不再只是医生的责任,而是每一个人的日常功课。每一种病毒的背后,都是一场关于认知、防范与应对的战役。
让我们一起,从关注“脖子和手臂的一点点异常”开始,为自己的健康多上一道锁,为家人多一份安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HPV疫苗接种现状与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4,40(5):607-610.
[2]李红,王伟,张敏,等.HPV感染与宫颈病变关系分析及疫苗预防意义[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3,58(9):645-649.
[3]陈志勇,林晓青.男性H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J].中国男科学杂志,2025,31(2):112-116.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