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0%~70%。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常难以察觉,呈慢性进行性病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9月21日是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
今年的宣传主题是
“早防早治 守护认知”
旨在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
提高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认识
增强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的意识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痴呆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0%~70%。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常难以察觉,呈慢性进行性病程,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发生于老年或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临床表现为 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能力损害、抽象思维及计算力下降、人格和行为改变等。症状随病程推移逐渐恶化,是导致老年人丧失日常生活能力的最常见疾病。
图源网络
阿尔茨海默病会有什么表现?
通常,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分为“ABC”三大类。
A(activity)——生活功能改变
早期主要表现为近事 记忆力下降,从事高级智力活动的患者可能出现工作能力与效率降低,但一般生活功能影响较小。
随着病情进展,工作能力明显受损,个人生活能力进一步下降。晚期患者需完全依赖他人照顾日常生活,包括卫生、进食、穿衣、洗漱等。
图源网络
B(behavior)——精神行为症状
一些患者早期可伴有 轻度精神和行为改变,如主动性减退、活动减少、孤独感、自私倾向、对周围环境兴趣降低、情感淡漠甚至对亲人冷漠,伴情绪不稳、易激惹。
认知功能进一步损害后,可能出现片段幻觉、妄想(以被偷窃或嫉妒为主)、无目的漫游、睡眠节律紊乱(如昼夜颠倒)、捡拾收藏废品等异常行为,或表现为本能活动亢进(如性脱抑制、过度进食)、激越甚至攻击行为。
C(cognition)——认知功能受损
神经认知损害以遗忘为初始症状,逐渐累及计算、定向、视空间、理解概括等所有认知领域,并出现失语、失认、失用等症状。
阿尔茨海默病怎样划分阶段?
临床通常将阿尔兹海默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健忘期:
记忆力衰退,常忘记近期发生的事件或行为,但可能保留过去的工作技能或习惯。
第二阶段为混乱期:
记忆衰退症状进一步加重,视觉空间辨认障碍显著(如迷路、分不清衣物正反),逐渐遗忘亲人面貌与姓名,沟通困难。
第三阶段为极度痴呆期:
患者在此阶段已经进入了全面衰退的状态,无法自理其生活,万事需要人贴身照顾,甚至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情况。
哪些症状需要注意是阿尔茨海默病?
记忆力衰退。尤其是对近期事物的遗忘,是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最常见的症状。
不能完成熟悉的工作。
语言表达出现障碍。经常忘记简单的词语,或者话到嘴边却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说出来的话让人难以理解。
搞不清时间和地点。出门常迷路,记不住日期,甚至分不清白天和黑夜。
判断力受损。丧失对一些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例如花很多钱去买根本不值钱的东西,或吃已经不再新鲜的食物,甚至会横冲直撞地过马路。
理解力下降。与人交流往往会出现一定的障碍,跟不上他人的交谈思路。
将物品或钱错放在不恰当的地方,如水果放在衣柜里、袜子放在餐桌上等。
情感的改变。无缘无故地情绪涨落,或者变得淡漠、麻木、焦虑、抑郁等。
性格改变。多疑、害怕、易怒等性格变化。
图源网络
如何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保持身体健康
均衡饮食,定期体育锻炼,保持心理健康,维持充足睡眠等对大脑健康非常重要。
注意这些疾病
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脑外伤等疾病会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的疾病,需定期监测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挑战大脑
参与智力游戏和学习新技能可以刺激大脑活动,并有助于维持认知功能。
社交互动
与他人保持联系和参加社交活动可以促进脑部健康。
图源网络
阿尔茨海默病的管理策略
1. 药物干预:
①对症治疗包括延缓痴呆进展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及针对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
②对因治疗主要为β淀粉样蛋白靶向单抗类药物(如仑卡奈单抗、多奈单抗)。所有药物需经专科医生评估后使用,禁止自行用药。
2. 改善生活方式:多动脑、勤用脑,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有氧运动、手指活动、健康饮食、充足睡眠、社交互动),可减轻症状。
3. 照顾与支持:患者需家庭及社会支持,合理安排照护并给予情感关怀。
图源网络
就诊路径
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可至大医二院记忆门诊(神内)就诊,实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挂号方式
【方式一】
微信小程序搜索“大医二院互联网医院”→选择“来院就诊”→选择“星海院区”→选择“专病诊疗中心”→选择“记忆中心”→选择“记忆门诊(神内)”
选择“星海院区”→选择“神经内科”→选择“记忆门诊(神内)”
团队介绍
葛宇松:博士研究生,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医学名家,大连市青年才俊,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部主任,认知中心执行主任,神经内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脑健康营养协作组组员,中华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青年学组成员,中国卒中学会脑健康分会青委,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脑疾病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辽宁省医学会医学信息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老年痴呆与认知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国家及省市各级项目8项,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编著作5部。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周二上午
郑悦:神经内科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眩晕协作组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眩晕/前庭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眩晕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辽宁省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并发表国家级、省级论文十余篇,参编著作3部。
出诊时间:周五下午
聂琛:硕士研究生,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大连市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委员。2017年曾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变性病专业认知障碍组进修学习,并取得了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阿尔茨海默病研究中心记忆与老龄计划“CDR评分”证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发表多篇中文核心及SCI文章,参编教材及多部临床著作。
出诊时间:周五上午
王淳:博士研究生,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变性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理事;大连市卒中学会会员。毕业于大连医科大学神经病学专业。2018年曾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变性病专业认知障碍组进修学习。主持大连市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及省市级课题多项;参编著作《神经内科临床处方分析与合理用药》;发表国内外论文数篇,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
出诊时间:周一至周四下午
耿双玲:神经心理测评员,主管护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2023年参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举办的初级神经心理测评员专项能力培训并获得证书。目前在认知中心承担测评工作及数据上报工作。
范丽君:认知康复员,主管护师,毕业于大连大学。2023年于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四川省康复医院)举办的初级认知康复员员专项能力培训并获得证书。2019年-2023年从事神经心理测评工作。
内容:认知中心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