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可不是简单的 “撒钱”,而是财政和金融联手搞的 “组合拳”,既帮商家解了燃眉之急,还悄悄激活了消费市场。
最近大家能明显感觉到,街上的餐馆、景区热闹多了,背后其实有个重要推手。
近600 亿服务消费再贷款已经落地,帮4000多家商家拿到了钱。
这可不是简单的 “撒钱”,而是财政和金融联手搞的 “组合拳”,既帮商家解了燃眉之急,还悄悄激活了消费市场。
今天就跟聊聊,这波再贷款到底怎么用,又能给咱们的生活带来啥变化。
先说说这 600亿再贷款的 “战绩”。截至2025年9月,全国已经发放了5700笔贷款,覆盖了住宿、餐饮、文旅、托育这些和咱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比如北京一家连锁民宿,之前想升级智能设备却缺资金,靠着再贷款拿到200万,现在客房里的智能音箱、自动窗帘都安排上了,入住率比之前涨了15%。
还有上海的一家托育机构,用再贷款扩了3个教室,新增了20个托位,解决了周边家长 “托娃难” 的问题。
这背后的关键是 “财政金融协同”,简单说就是银行放贷、政府贴息,商家借钱成本更低。
比如有的地方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政府会补贴3%的利息,银行再降一点,最后商家的实际利率可能只有2%左右,比普通经营性贷款低一半还多。
更贴心的是,不少贷款还能 “先息后本”,前半年只还利息,大大减轻了商家的资金压力。
除了这600亿专项再贷款,还有个大招,8000亿技改再贷款扩围了。
以前这钱主要给工厂更新设备,现在也能支持文旅、住宿行业搞升级。
比如西安一家老牌酒店,用这笔钱把200 间旧客房改成了 “智慧客房”,还加了亲子主题楼层,今年暑假的营收直接比去年翻了倍。
数据显示,光是支持文旅住宿设备更新的资金就有119亿,带动了一大批商家搞改造、提服务。
资金到位后,效果也很明显。截至目前,服务消费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79万亿,今年新增的1642亿,比去年一整年还多。
这钱不光帮商家活了下来,还催生了不少新消费场景。
比如成都的一家火锅店,用贷款开了 “火锅外卖中央厨房”,现在每天能出500多单外卖,线上营收占比从10% 涨到了30%;杭州的一家旅行社,开发了 “本地微度假” 产品,周末周边游套餐卖得火爆,今年的订单量比去年多了40%。
为了让更多商家受益,政府还搞了 “风险补偿”,简单说就是如果商家暂时还不上钱,政府会和银行一起承担部分风险,这样银行也更敢放贷了。
比如江苏就设立了10亿风险补偿资金,截至目前已经带动银行发放服务消费贷款超300亿,惠及了2000多家中小微企业。
除了贷款,还有“金融债 + ABS”的组合拳。截至9月,银行已经发行了484亿服务消费相关金融债。
通过ABS(资产支持证券)盘活了不少存量贷款,这样银行手里的钱更多了,就能放更多贷款给商家。
比如招商银行发行的20亿消费金融债,专门用来支持餐饮和文旅行业,已经帮500多家餐馆拿到了资金。
更值得期待的是,接下来还有100亿贴息资金要落地,按照1%的贴息率算,大概能带动1万亿贷款流向服务消费领域。
9部门还联合出了新政,从信贷、补贴、贴息多个方面发力,比如对农村养老、社区托育这些民生领域,会给更多政策倾斜。
不过也得提醒一句,这钱不是随便拿的,商家得符合 “真实经营、服务民生” 的要求,不能挪去搞投机。
银行也会严格审核,确保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比如有的地方就要求,拿到再贷款的商家,必须承诺3年内不裁员,还要提升服务质量,这样才能形成 “商家受益、消费者得实惠、市场更活跃” 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这波服务消费再贷款,就像给消费市场 “输了血”。
对商家来说,拿到了低成本资金,能升级服务、扩大经营;对咱们老百姓来说,能享受到更好的住宿、餐饮、文旅服务,消费体验也会越来越好。
随着后续政策不断落地,相信消费市场会越来越热闹,咱们的生活也会更便利、更多彩。
来源:夙夜玖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