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光华思想力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当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经贸局势的不确定性,寻找新的增长点,并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全球价值链优化等手段,重塑全
“
2025年4月11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光华思想力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旨在探讨当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国际经贸局势的不确定性,寻找新的增长点,并通过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理念以及全球价值链优化等手段,重塑全球竞争力,迈向高质量发展。
作为学院四十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本次论坛汇聚来自学术界、企业界及政策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吸引了300多位观众参与。
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刘俏代表主办方为论坛致辞,向与会嘉宾和观众表达了诚挚的欢迎。刘俏提出了光华对于打造开放、协同、可持续的光华校友出海生态圈的强烈期待。
”
主题演讲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六位演讲嘉宾分别从宏观政策解读、区域市场选择、行业实践路径及合规风控体系等多维视角,系统剖析了中国企业从“产品出口”向“价值链重塑”转型的内在逻辑与创新实践。
刘俏:以“大出海”重新构想全球化
刘俏发表了题为《以“大出海”重新构想全球化》的演讲。他提出,传统出海模式以产品出口、产能输出为核心,这种逻辑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剧烈重构的背景下已受到强烈冲击,中国企业出海正经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范式跃迁。
刘俏提出,“大出海”战略的深层内涵,在于构建“做自己、在一起”的新型全球化生态。这要求企业突破传统贸易思维,转向三个维度的能力提升:其一,价值链治理能力,考虑控制关键品牌技术、核心资源,优化全价值链的布局,并且往上游走,这是未来出海很重要的时代命题。其二,本地化深度融合,“走进去”。通过资源和价值创造机会的共享,嵌入东道国经济生态系统;通过资本市场,对于本地经营以及并购领域进行更多的探索;发展更大的服务贸易的领域,倒逼国内服务消费进一步升级。其三,以绿色发展理念和数字基建引领可持续发展。
刘建兴:医药出海与“健康丝绸之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副所长刘建兴就医药出海进行了深入分享。他指出,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特别是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取得重大发展成果,实现了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并引领输出的转变,并在细胞基因治疗等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刘建兴表示,随着生物医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AI+生命科学”的融合将为行业带来革命性突破,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刘建兴指出,出海战略已成为中国医药企业发展的重要机遇,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东南亚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巨大需求潜力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刘建兴强调,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和本地化战略将是成功出海的关键。
刘苗苗:阿联酋哈伊马角——进入中东市场的绝佳选择
阿联酋哈伊马角经济区驻华首席代表刘苗苗详细介绍了阿联酋哈伊马角的独特优势。在企业方面,哈伊马角允许外资全资控股,并提供低税政策;在就业方面,哈伊马角有着多元化的劳动力市场。她指出,哈伊马角重点发展金属加工、化工、建材等传统制造业,同时布局高端制造集群。刘苗苗提出,企业出海是长期趋势,不会因偶发事件而改变,但需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市场情况做出合理判断。现阶段企业出海可分为贸易出海和投资建厂两个层次,出海贸易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再考虑海外投资更为稳妥。
蒲绯:医疗企业出海,大有可为
在乐普医疗总经理蒲绯看来,中国医疗出海已经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创新突围,从手套、耗材、注射器和个人防护装备的出口转向了超声影像、ADC、测序仪、高值耗材等器械的出海;中国医疗企业的崛起势头显著,医疗产品兼具高质量和性价比优势,海外市场竞争力逐渐提升,国内创新药交易已经由“license-in 模式为主”逐渐过渡到“license-out 模式为主”;中国企业出海的形式多元化,抓住了海外市场发展的新机遇。蒲绯还分享了乐普医疗在合规、营销和中后台人才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感悟,并提出了企业出海要明确目标、定位、模式、核心能力以及实施计划的建议。
梅向荣:涉外法律服务的时代逻辑与盈科实践
盈科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主任、全球董事会主任梅向荣深入探讨了涉外法律服务的时代逻辑与盈科的实践。梅向荣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涉外法律服务已成为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他提到,企业“走出去”最重要的就是“合规”,这是长期发展的基石。
梅向荣进一步阐述了当前全球经济结构重构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指出,各国都在保护本国经济、就业和产业资源,中国企业要想获得当地市场,就必须融入当地的经济发展。他举例说明了尼日利亚、阿联酋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对中国出海企业的要求和期望,强调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链布局的重要性。最后,梅向荣呼吁中国企业以长期主义的观念融入全球可持续发展。他坚信,盈科也将继续在全球法律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实现更大的成功。
冯帆:制造业企业出海的经验与感悟
冀凯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冯帆结合企业经历,深入分享了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站稳脚跟、继续拓展。冯帆指出,要明确出海定位,同时还要有机结合,国内公司专注于生产与技术研发,海外公司则专注于对外开拓与提升综合竞争力。他提到,制造业出海前要进行底线评估,步子要走稳,确保可以承受失败的损失。在市场选择上,冯帆认为,应聚焦于国内技术成熟但海外竞争薄弱的领域,以增加出海成功的概率。他还强调,出海前必须调查清楚当地习俗与工作习惯,避免文化上的冲突,还需深入研究当地法规,规避经营风险。冯帆提出,企业是否出海应基于对自身战略的清晰评估,而非盲目跟随趋势。只有在国内市场做扎实、具备足够竞争力的企业,才适合将出海作为战略选项。
论坛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滕飞主持。
圆桌讨论
出海区域市场和行业实践分享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如何应对全球化挑战、把握出海机遇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圆桌讨论的主持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副教授唐遥,围绕“出海”的紧迫性、区域选择、人力资源调配及政策支持等关键议题展开提问,嘉宾们结合自身实践与行业洞察,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深度而具体的讨论,本次圆桌明确了以下关键路径:一是精准定位,根据自身行业特点和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的出海区域;二是本土化运营,通过文化适应和团队建设,提升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三是政策赋能,借助国家政策支持和官方资源,降低出海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中国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应锚定发展航向,通过数字化创新驱动、低碳转型范式、全球价值链重构等等战略路径,实现从规模扩张到深度融入的质效升级,重塑全球竞争力。论坛的圆满举办体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思想碰撞。我们期待,在新时代中国企业高质量国际化的实践图景之上,加强理论建构与实践创新的结合,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为新型商业文明提供解决方案。
”
企业出海不仅关乎资源整合与战略布局,更离不开专业能力的系统提升。
商学教育,尤其是具有全球化视野与本土理解力的教学规划,扮演着重要角色。光华管理类学院始终重视理论创新与企业实务的紧密结合,围绕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与企业家群体,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海外项目与研修课程,致力于赋能企业国际化的能力建设。
光华-凯洛格国际EMBA项目是光华管理学院和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于2014年联合创办,是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典范,十多年来,项目已经汇聚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杰出企业家与管理精英,我们见证了学员及学员企业的跨越式成长,帮助诸多校友构建了广阔的全球网络,助力他们实现国内业务的转型升级或是成功开拓了海外市场。
面对业界出海学习需求,学院持续完善海外系列课程,2025年将深入全球热点区域,推出多条主题访学线路,全面覆盖针对不同经济体的中企出海之道,创造更多链接国际市场、交流国际营商经验的机会。
同时,学院正在积极组建光华校友企业出海生态圈。通过搭建一个资源共享与合作交流的平台,以产学研共进的方式,为企业出海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前沿的研究成果,共同应对出海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