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宁回民网红现象的省察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17:28 2

摘要:昨天主麻之后,老家对面沟里的那位“大网红”复命归真。好多朋友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甚至远在海外的老友也都发来消息:“东乡那位网红的情况怎么样”?

传统崩塌之际的时代镜像

——对甘宁回民网红现象的省察

恒毅/文

传统与现代之间

昨天主麻之后,老家对面沟里的那位“大网红”复命归真。好多朋友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甚至远在海外的老友也都发来消息:“东乡那位网红的情况怎么样”?

“急忙下手无常到”,本质上,无常不分贵贱老幼。死亡犹如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都有可能掉落下来。

问题在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之无常,为什么会引发这么多的讨论?

原因很多,要点在于其人之网红身份以及由此引发的更加突出和更加刺激人心的幻灭感。

社会中心人物的根本性变动由此可见。

传统农业社会里,最受瞩目的往往是官员和学者(即诺颜和阿衡)——这两种人分别代表了大、小共同体的绝对权威,而在资本驱动的时代,商人或者资本家成了社会的轴心。

然而,在后现代主义和自媒体风潮交汇的今天,无论南北,社会上最具影响力的往往都是“网红”。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此处,不必要也不建议用道德优劣来评判这种现象,因为这种做法无异于问题的深入。每个人的功过是非,将来自有评说,无需他者深究,对此,静坐常思己过为宜。

就亡人而言,无论如何,为之祈恕,愿得平安——这是回民社区长久以来的基本礼节。

底层逆袭之道

就本质而言,正如我们此前一再重复的,理解回民社会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基质,其人其事正是当代中国万千个社会底层尝试逆袭的案例之一。

十多年前,其人还在河西走廊一代苦苦挣扎。因为婚姻等原因背负巨债之后 ,前往各地打工的河州人几乎遍地都是——时至今日,河州到河西走廊的大巴车上也是人满为患。

这些人成百上千,他们远走他乡,用出卖体力的方式获得生存的微薄收入。他们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不超过小学,没有任何发家致富的机会和手段,干着最累的活,拿着最低的工资。

种枸杞、摘棉花、挖洋葱、种地、收割、小时工……风沙裹身,酷日灼烧。日复一日,弯腰低眉以图存,年复一年,杯水车薪好成家。

由此,当地人对体制的趋之若鹜也就不难理解了。

试想,如果没有短视频时代的来临,身处其中,会有出头之日吗?那是拥有口舌但却不会言说的人群,那是鲜活存在过但却无有历史的民众。

短视频成就了打工人,也成就了一个打工人之后的无数模仿者。

当然,其中鱼龙混杂,很难一概言之。一如每一个个体的复杂人性一般,其中既有真实扶助贫弱的善举,也有哗众取宠的辣眼操作。

“沃尔兹”直播

起初,人们以口头传播信息,那时文字创立不久,还没有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进入传统农业社会之后,文字的地位越发提升,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也成为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一种手段。

经过产业革命的历次震荡,科技迅猛发展而人心极度涣散,人类全面进入数据时代和算法时代。视频和网络成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尽管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的方式依然存在,但更多的人被新媒体所吸引。

在识字率偏低的地区,小视频因其门槛低而大受欢迎,以至于口头传达和文字书写似有失效之势。

就当下的信息流通范围而言,视频>文字>口头,传播范围决定了影响力的大小。

举例而言,在过去的这个斋月里,传统的宣讲听者寥寥,一部分人选择阅读自媒体文章,而绝大多数人则通过小视频认识/重新认识何为斋月。

有朋友说,河州地区凌晨斋饭其间,有一千多人在观看“沃尔兹”直播,而主播竟是一位精神失常人士。方言和民族语言成了躲避审查的绝妙手段,从众和猎奇心理时时把人导向快手抖音。

甘宁对比

曾几何时,有学者褒贬甘宁作家群,认为宁夏回族作家人数众多,产出多元,而甘肃几乎没有形成作家群,遑论深入。甘省人颇不乐听这种表述。

然而,仔细对比两地网红群体,可知上文所言不虚。

透过一些典型例子可以发现,宁夏回民网红的日常拍摄堪称一绝。他们的视频呈现很容易引发共鸣:种植庄稼、修建房屋、宰牲、饲养牛羊、做家常饭、参与“念亥亭”等集体活动。

视频背景里面,经常出现的则有:整洁的庭院、干净的锅灶、洗得锃亮的白帽、朴素的回民面庞、清洁的饮食。偶尔,还会有一闪而过的清真寺。

此外,还有带动百姓致富的明显意图和实践,无论出售农产品还是加工品,经常出镜的并非网红一人,时常会有其身后的普通大众。

毫无疑问,这是地方性文化最好的具象化呈现,一个镜头胜过无数论辩。透过这些视频,数以千万计的观看者发现这里的情况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非假想或污名化的那样。

就在这几天,作家马慧娟还在给宁夏网红们做培训。传达两会精神,探讨网红带动乡村振兴的切实方案,其政治定位、价值规范、集体效应,尽皆可圈可点。

反观这边厢,甘省回民网红的表现并不理想,除却极少数例外,自觉发掘地方性文化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搞怪、尬演乃至低俗,这种情状与甘省本身的底蕴也极不相符。

其人文与自然资源之多元,足堪担任“网红省份”。自河西走廊到陇东地区,自北部到南部,自然景观之差异自不待言。

藏区风格、回民传统和汉人文化并排映照,文化多样性光彩耀人。然而,对外呈现的却总是单调、枯燥的形象。个中问题,非此文可以穷究。

结语:个体生命

对个体生命而言,任何形式的外在展现都难免宏大叙事的遮蔽。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屏幕之外,昨日去世的这位撒尔塔年轻人操守尚谨,去岁还在悠悠众口之下完成了一次朝觐功修。

透过小人物的个体生命史,可以考察其背后的人文镜像。生死两隔,则更让人直观体悟到尘世乍然一现的本质,或许可以早日开启“返乡”之路。

三十年前,一个平常不过的男孩出身在东乡的沟壑深处,上学总无进步,学了一点儿阿拉伯语之后,就匆匆背负了娶妻生子的重担。

十多年前,在河西走廊的田地里,如同自己的无数老乡一样,他埋头苦干,身影常被风沙掩盖。嗓音优势,几首东乡语的歌曲将他推到屏幕之上,又恰好碰上网络视频兴起的时代,“著名网红”由此诞生。

今天,铁锨碰击,发出清脆的声响,坟坑越挖越深。三尺白布摆在眼前,亲人脸上泪痕道道,还有一众远道而来的网红跟风扬场。黄土簌簌,就要埋没亡人,寒风呼啸,似在责备活人。

来源:何延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