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评中国丨全景展示“黄河安澜”,实力书写“何以中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7:11 2

摘要:黄河安澜,幸福流长。“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9月18日在河南郑州正式启动。活动以大河之名,通过“中华源”“民族魂”“万象新”三个篇章,带领观众共同探寻黄河的中华根脉、治河春秋、时代画卷,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文小生

黄河安澜,幸福流长。“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9月18日在河南郑州正式启动。活动以大河之名,通过“中华源”“民族魂”“万象新”三个篇章,带领观众共同探寻黄河的中华根脉、治河春秋、时代画卷,回答“何以中国”之问。

“何以中国”的深厚底蕴,凝结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的夯土城墙中,镌刻在龙门石窟的斑驳造像上。此次主题活动的“寻根问祖”线,让人们在触摸历史遗存的过程中,读懂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根”与“魂”的厚重分量。郑州商代都城遗址见证了早期中国都城文明的成熟,其规整的布局、发达的手工业,不仅是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缩影,更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轨迹;龙门石窟融合了中原文化与佛教艺术,历经数代营造的造像群,成为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典范。这些文化地标不是孤立的“古董”,而是“何以中国”的生动注脚。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诠释了中华民族兼容并蓄的精神品格。

黄河安澜的现代实践,则正在书写“何以中国”的当代答卷。从兰州段守护黄河安澜的行动,到各地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的探索,黄河治理早已告别“被动抗洪”的传统模式,转向“系统治理、协同保护”的科学路径。在兰州,当地围绕黄河生态修复,不仅加固了河岸堤防,更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清理河道垃圾,让曾经的“排污沟”变成了水鸟栖息的“生态廊”;湿地作为黄河生态系统的“天然肾”,各地通过划定保护红线、开展生态补水,让湿地面积稳步恢复,既增强了黄河的调蓄能力,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保障。这些治理举措背后,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生根,是“何以中国”在当代的实践表达——中国不仅有守护文明根脉的自觉,更有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与担当。

“何以中国”的答案,更要走进大众心里。此次“何以中国·黄河安澜”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的传播模式,将文化探寻与治理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广泛传播,让黄河故事从“小众欣赏”变为“大众共鸣”。当网友通过直播看到商代都城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会更直观地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当短视频里兰州段的黄河碧波、湿地的成群候鸟被点赞转发,更多人会意识到黄河生态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越来越多人了解黄河文明的厚重、看见黄河治理的成效,“守护黄河安澜”就会从口号变为行动,“建设美丽中国”的共识就会更加牢固。

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从文明根脉的探寻到生态治理的实践,“黄河安澜”始终与“何以中国”的时代命题紧密相连。此次网络主题活动既是一次文化与生态的“全景展示”,更是一次对“中国之治”的深度诠释。当黄河岸边的历史遗存与现代治理成果交相辉映,当黄河故事在亿万人民心中落地生根,“何以中国”的答案会更加清晰,民族复兴的步伐也会更加坚定。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