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品谈》揭秘游本昌:戏里济公济天下,戏外君子守本心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7:13 1

摘要:在节目中,他的一句话让观众印象深刻:“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我自己。”这不是一句自我表扬,而是一种对人生与角色合一的表达。他把“演艺”看作是人生修行,也把“君子之道”融入了生活。

在《君品谈》第五季节目里,镜头对准了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他因“济公”一角家喻户晓,在表演艺术道路上走了几十年。

在节目中,他的一句话让观众印象深刻:“我最喜欢的角色,是我自己。”这不是一句自我表扬,而是一种对人生与角色合一的表达。他把“演艺”看作是人生修行,也把“君子之道”融入了生活。

但这个观点,引发场上的讨论。

在很多观众眼里,演员演戏就是工作,把角色演好就是职责。但游本昌的态度显然更进一步。他不认为自己是在“扮演”他人,而是在通过每一个角色去理解世界,也是在校准自己。他说:“我演‘济公’,不是为了搞笑,而是想传递一种悲悯。”

1985年,《济公》在全国播出。游本昌饰演的济公疯癫但慈悲,行为不羁但内心清明。这种张力的背后,是他对角色的深度理解。

在《君品谈》中他坦言,“每一个角色,都是我人生的一个里程碑。”对于他来说,表演不是职业,而是修行。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戏如人生”的理念只适合个别艺术家,并不具有普遍价值。但从游本昌的经历来看,他并没有将表演浪漫化,而是把它具体化。他用几十年时间,把“君子精神”融入到了日常生活和艺术实践中。

在这期节目里,游本昌的子女也坦言,因为父亲的不苟言笑,家庭关系一度紧张,并出现了隔阂与误解。

直到在游本昌的一次病重事件后,他们的父子关系出现了转变。儿子回忆,在那次住院后,父亲看他的眼神变了。“我说什么,他非常信。”这是信任,也是情感的转折。

拍摄电视剧《繁花》时,父子之间在艺术理念上也存在着分歧。儿子性格直率,不愿意掩饰观点;父亲则更加谨慎、坚持。随着父亲慢慢学会“放手”,儿子也开始真正理解了父亲的坚持与认真。

节目中,游本昌谈到导演王家卫。他说:“王导高就高在不保守。”王家卫的作品常常被视为是风格化的代表,而游本昌对他的认可,其实反映出了他对“开放性”的理解。他并不认为“坚守”意味着“固守”。

他曾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这句话背后,是对作品精度的极致追求。在拍摄《繁花》时,游本昌扮演的“爷叔”,是一个与济公完全不同的角色。他不仅再次塑造了经典角色,也把角色的精神力量传递给观众。

这种态度,不是对传统的抱残守缺,而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艺术观。

在一个以效率和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中,“君子”二字似乎变得稀薄。有人会问,一个演员的道德操守,能对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但事实是,游本昌的角色塑造早已经超出了戏剧的范畴。他所传递的,不只是角色的情感,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沉淀。

在节目中,他曾说:“家庭和乐是最重要的,大家聚到一块,心往一处想,这就是本性的需要。”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他在经历家庭裂变和重建后的真实感悟。

游本昌不是完人,他也有过情绪的挣扎与沟通的障碍。但在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中,他始终没有放弃一件事,那就是:守住本心。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