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暑期,厦门大学团委组织920支团队、8098名师生奔赴“一带一路”国家及全国184个区县开展实习实践,让学生到群众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火热实践中成长成才。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王少彬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梅从政)今年暑期,厦门大学团委组织920支团队、8098名师生奔赴“一带一路”国家及全国184个区县开展实习实践,让学生到群众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火热实践中成长成才。
在宁德三都澳的海上渔排上,养殖户老陈对着厦门大学“海洋强国”实践团竖起了大拇指。以往只知道“多投饵料多养鱼”的他,在同学们帮他详细核算了饵料成本、鱼类生长速度和网箱富营养化数据后,恍然大悟:“原来少喂一点,鱼反而长得更健康,水质好了,病害少了,长远看赚得更多!”在这个假期,厦门大学组织多支实践队围绕“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关爱海洋、海洋文化传播”四个方向,开展了一场场扎根海岸、深耕蓝海的青春实践。
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厦门大学组织“空天报国”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贵州等地。实践队的王同学俯身触摸着山洞岩壁上斑驳的计算公式刻痕,忍不住发出感叹。带队的老工程师指着洞内昏暗的灯光:“是啊,温俊峰院士他们当年,就在这用算盘和计算尺,一个个数据地磨,硬是把航空发动机的难题啃下来了。别说电脑,连电扇都是奢望哟。”这群平时在实验室里用高速计算机仿真的年轻人,第一次直观地体会到什么叫“献了青春献终身”。
“多谢你们这些有学问的娃娃,从厦门大老远跑到我们这山沟沟送技术、解难题!有你们帮衬,咱养牛羊心里头更有底气咧!”生命科学学院“赋生山海”博士生服务团在宁夏隆德县开展布鲁氏菌病调研,致力于研发适用于当地的快速检测方法及分型试剂盒,为基层人畜共患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当安吉余村的村民告诉我们‘以前炮声震落灰,现在开门迎客赚生态钱’时,我们第一次真切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课本里的理论,而是眼前这派生机勃勃的现实。”厦大同学们在实践后这样分享他们的思考。今年是“两山”理念提出的20周年,环境与生态学院、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建硕博实践队,聚焦“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现状”等核心命题,以“理论溯源-环境评估-政策创新”研究体系,为生态经济转型提供厦大方案。
“海上森林”社会实践队奔赴沿海五省,围绕“十五五”期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实施目标,开展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调研,跨越五省3000余公里,走访20多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采集500余份高质量问卷,聚焦“十五五”期间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实施目标,系统形成《中国红树林保护与修复调查研究报告》。
“老师,这个会发光的小虫子,是大海里的星星吗?”在印尼雅加达的“嘉庚”号科考船开放日上,一个当地小男孩踮着脚,指着显微镜下的荧光浮游生物惊讶地问。厦门大学海洋专业的林同学蹲下来,用刚学会的印尼语单词比划着解释:“它们像小灯笼……夜里大海会发光,就是因为有千万个这样的‘小星星’。”小男孩眼睛亮了起来,转头对母亲喊道:“Ibu!我想去看真的发光大海!”这一刻,显微镜连接的不只是两种语言,更是一颗对海洋科学最初的好奇心。
厦门大学团委积极打造“海丝学堂”“颉颃计划”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交流项目,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书写青春篇章。依托“嘉庚”号科考船开展“海丝学堂”社会实践,打造国际化海洋实训平台。以沉浸式、研究型的海上实践与专业学习为核心,通过组织海洋科学实验、生态保护项目等,强化学生科研思维,提升科技实践能力。今年暑期,“嘉庚”号科考船首次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并停靠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举办公众开放日活动,庆祝中国与印尼建交75周年。该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完成14个航段,累计吸引4个国家、17所高校的400余人次师生参与。
从“嘉庚号”科考到科技赋能乡村,从红树林保护到铸就空天报国梦,从基层锻炼到海外文化传播,厦大青年以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以专业服务回应时代需求。面向未来,厦门大学团委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内涵,拓展社会协同与国际合作网络,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服务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青春力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