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特立独行,不意味着拥有主体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5 23:12 1

摘要:你是否曾经为了迎合Ta人的期待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又或者面对选择时,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己的内心需求?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关于缺乏主体性的问题。

你是否曾经为了迎合Ta人的期待而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又或者面对选择时,总是优先考虑别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己的内心需求?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关于缺乏主体性的问题。

主体性,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存在主义学家萨特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有较强的内部动机、能够自我决定等。

如今,我们常常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有人强势地表达不选择婚育,对抗传统就是找到女性的主体性,又或者很多人强势地抵抗上一辈的所有建议,要求反其道而行之,这些真的就意味着我们建立起了主体性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什么是真正的主体性,以及如何在成年后重新学习它~

1 主体性≠叛逆,而是自我决定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与主流背道而驰,就是拥有主体性。比如,拒绝996、选择躺平、穿奇装异服等。然而,这些行为可能只是对权威或规则的反抗,通常带有情绪化的色彩,而非真正的自我决定。

主体性的核心在于,你是否清楚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否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相应的后果。

比如,选择躺平是因为真的需要休息,还是因为害怕失败?如果选择躺平是因为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身心需要休息,那这是一种自主决定。但如果是因害怕失败、逃避挑战而选择躺平,那它更可能是防御机制。

再比如,在亲密关系中,有些人可能会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或退让;亦或者,有些人在面对长辈的建议时,会一味的抵触,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而反对,认为这是保持“主体性”的表现。有些拒绝可能是自己内心的需求,然而,有些拒绝可能也是出于对失去自我边界的恐惧,或者是对过去经历的过度防御。

其实,主体性并不意味着盲目反对,而是能够在倾听他人意见的同时,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决定。如果在思考过后认为对方的意见和自己的需求相符,选择认同和遵从与保持主体性也并不冲突。

同样的,标榜个性、害怕失败背后,也有其合理的心理机制。 比如,标榜个性可能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而害怕失败则可能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这些心理机制虽然有其合理性,但如果过度依赖,就会让我们远离真正的自我决定。

所以,真正的主体性并不是简单地和主流背道而驰,而是在深入了解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做出符合内心的选择,并为之负责,这样,我们也是在”做自己”。

2 主体性≠性格外向,它与性格无关

有些人常常会羡慕那些性格外向、自信满满的人,认为只有外向的人才能拥有主体性,毕竟,外向的人似乎总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形式,这种“外显”的特质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主体性的表现,但事实上,主体性与性格无关。

主体性并不取决于你是内向还是外向,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倾听内心的声音,并据此行做出利于自己的选择

一个内向的人,如果能够坦然接受自己的性格,并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Ta同样可以拥有很强的主体性。比如,一个喜欢独处的人不意味着Ta缺乏主体性。相反,如果Ta能清晰地认识到独处是自己充电和思考的方式,并主动选择这种生活方式,这也是主体性的体现。而如果有人虽然善于社交、表现活跃,但Ta的行为和选择更多是为了迎合Ta人的期待,这种“外向”更像是一种表演,而非真正的自我表达。

因此,主体性并不在于你如何展现自己,而在于你是否能清晰认知自我的需求,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去展现。

3 主体性≠完全独立,仍在必要时主动寻求支持

我们常常把主体性和独立联系在一起,误以为主体性认为“不需要任何人”,甚至将寻求帮助视为软弱的表现。这种观念往往会让我们感到无助或孤立无援。

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完全独立,一个人抗下所有,不需要Ta人的帮助或支持。相反,真正的主体性包括能够清晰识别自己的需求,并在需要时主动寻求帮助。

在咨询室里,许多来访者都会表达“我想变得更独立,不需要依赖任何人”。这种表达当然是为了让自己更加有掌控生活的能力。但真正的主体性,不是孤立无援地应对生活,而是知道何时需要帮助,并勇敢去争取。

比如,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尝试自己克服,但如果自己克服不了,我们可以开口向同事请教,这恰恰也是主体性的体现。因为Ta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且愿意为此采取行动。

1 练习“自我觉察”,倾听内心的声音

在《当下的力量》中,作者埃克哈特·托利强调,自我觉察意味着我们能够观察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被惯性思维所控制。我们的大脑习惯于自动化反应,而自我觉察可以帮助我们跳脱惯性思维,真正看清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在《部分心理学》中,心理学家理查德·施瓦茨提出,每个人的内心都由多个“部分”(Parts)组成,这些部分有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而我们可以通过关注、观察、倾听、留意、理解、同情共感、交流和爱,来靠近真我接近主体性。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对自我的觉察,探索自己的主体性。比如可以通过日记写作,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帮助我们识别内在的想法模式;

也可以通过冥想练习,专注于呼吸,感受我们的身体的某些反应和情绪,观察自己的念头和想法,并体察、增强和我们和内在的连接。

当我们观察自己越多,和内在的自己连接的更紧密时,我们对自我的掌控力就会越强。

2 学会“自我负责”,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

主体性的关键之一是:敢于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不是将责任推给外界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我们要为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负全责,而是我们可以认识到:

① . 自己的处境,绝大部分源于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外界强加的结果。比如,如果你对现在的工作感到不满,除了抱怨环境或上司,还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否主动尝试过改变现状?我是否为自己争取过更好的机会?”

② . 自己有权决定如何回应生活中的挑战,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安排。比如,面对一段不健康的关系,你可以选择继续忍耐,也可以选择主动沟通或离开。关键在于,你是否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权力,并愿意为之负责。如果结果不如预期,你也可以为自己下一段关系进行反思,问自己:“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下次如何改进?”

③ . 即使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我们也有能力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动,而不是停滞不前。比如,如果你因为拖延而错过了一个重要项目的截止日期,与其抱怨时间不够,不如回顾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并制定更合理的计划。

当我们能学会勇敢地承担我们的选择时,就可以减少过度责备外界或自责,或者逃避选择的想法,更多地关注自己能做什么来改善现状。

3 建立“内在评价体系”,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在《被讨厌的勇气》中,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真正的自由,来自于不过度依赖外界评价,而是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建立内在评价体系,意味着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什么是“值得的”。

首先,察觉自己在何时、何种情况下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回顾过去的一些决策,问自己:“这个决定是我真正想要的吗,还是出于迎合或害怕别人失望?”

当意识到自己是因为外界评价而动摇时,可以用“外在声音 vs. 内在声音”的方法来分辨并且调整。

外在声音是指我们对外界评价的猜测和担忧,比如,“如果别人不喜欢我怎么办?”,“别人会怎么看我?”这些声音往往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

而内在声音是指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比如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选择是否符合我的价值观。

同时,通过回顾过去自豪的时刻,列举自己最重要的几个价值观,建立专属于自己的“成功标准”。

最后,每天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反馈,比如“今天我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或者,“我在这件事情有了收获”,逐步建立对自己的认可感。

当你逐步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外界的声音就不会再轻易左右你。

比如,我曾经非常在意朋友圈的点赞数,并为此而变得焦虑,觉得点赞数少意味着我被忽视。然而,当我慢慢将关注点转移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把朋友圈当作一个记录的平台,比如上传我喜欢的照片,分享开心的日常,我对自己“成功标准”的定义从点赞数慢慢变成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意义,这种分享就变得轻松许多。

你会发现,真正的主体性不是让所有人都认可你,而是你自己认可自己。

主体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与自己的持续对话。它需要你不断觉察自己的内心,勇敢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逐渐减少对外界评价的依赖。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不要害怕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可以为你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找回属于自己的主体性。

记住,真正的特立独行,不是与Ta人不同,而是与自己一致。

许多糖丸儿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感到迷茫或困惑,尤其是在面对重要选择时,常常依赖外界的意见或者社会期待,而忽略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困惑,可能会产生以下表现:

● 盲目叛逆:为了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刻意做出与社会期待相反的选择,但选择并非源于内心的真实需求,而是为了反抗或迎合某种外在期待。

● 过度迎合:为了获得Ta人的认可或者避免冲突,常常压抑内心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导致内心积累不满和疲惫;

● 选择困难:做决定时总是犹豫不决,担心自己的选择会让别人失望,或者不符合社会的期待;

● 情绪内耗:因为不敢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常常陷入自责、焦虑或者后悔的情绪中;

这些困扰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会导致长期的心理压力,还可能对人际关系和生活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是3个关于主体性相关的自测问题,可以帮助糖丸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状态(仅回答“是”或“否”即可:

● 你是否经常在做决定时,优先考虑别人的意见,而非自己的真实想法?

● 你是否常常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甚至对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感到模糊?

● 你是否常常依赖外界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如果以上几个问题,你的回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是”,那么你可能在追求“主体性”的过程中陷入了误区。如果你发现这些困扰已经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那么很建议寻找专业咨询的帮助,借由咨询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和学习如何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来源:安慰记心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