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拨正了中国共产党的航向,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
本文约3057字,阅读约需7分钟
遵义,这座历经风雨激荡的红色之城,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厚重的历史底蕴,记录着过往的苦难与辉煌。
永葆遵义红,追梦赤子心。今日之遵义,不忘遵义会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一次会议,让红色精神永世长存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于贵州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
在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拨正了中国共产党的航向,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重大转折。
遵义会议会址
硝烟已散,精神长存。如今,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化身为2000多件文物与资料,藏身于遵义会议纪念馆之中,等待着人们的探访与追寻。
“1955年,我的爷爷孔宪权正式担任遵义会议纪念馆开馆后的第一任馆长。”遵义会议纪念馆首任馆长孔宪权后代、遵义市红花岗区文化旅游局一级主任科员、遵义市红色义务宣讲员孔霞说。
1993年,孔霞考取导游资格证,成为遵义市第一个中级导游在遵义会议纪念馆担任红色讲解员:“近几年,来参观的游客趋向年轻化,亲子游的家庭也越来越多,每到节假日游客络绎不绝。”
为了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近年来,遵义会议纪念馆深入挖掘遵义会议历史经验和精神内涵,还运用现代化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实现文物资源的数字化科技保护、智能化管理、智慧化服务。
“通过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文物‘活’起来了。游客可以通过点击屏幕看到文物的细节,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了解到真实鲜活的历史。”孔霞说。
孔霞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参加红色宣讲活动
2023年5月20日起,遵义会议纪念馆将闭馆时间由17时延长至21时。同时,遵义市还积极推进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工作,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周围街区组织系列活动,并对周边街区消费业态进行丰富和提升,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据统计,1970年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已接待中外游客超一亿人次。
2016年7月,“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联合巡展正式启动,通过图片展板的形式,重点展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及红军转战贵州等重大史实,生动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
截至目前,“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联合巡展已在上海、浙江、福建、江苏、宁夏等省区的10多个城市成功举办50余场次,参观人数已达百余万人,被誉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流动讲堂”。2017年,“行进中的遵义会议纪念馆”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一座城,让红色记忆永不磨灭
1935年1月9日,中央军委纵队进驻遵义城,遵义人民在丰乐桥(今迎红桥)头迎接红军。从此,红色成为遵义最鲜明的城市底色和最厚重的文化底蕴。
故事镌刻,记忆恒新。近90年过去,那些感人至深的红色记忆已不再依靠百姓之间的口口相传。在遵义,处处都能看到曾发生在这片革命圣地的红色故事。
在距离遵义会议会址约600米的凤凰山文化广场内,有一处形似“乘风破浪中的渡船”的剧场——伟大转折剧场,中国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剧目便在这里上演。
该剧目以中央红军血战湘江后转兵贵州、召开遵义会议为主线,以普通红军战士军医“小华佗”的战斗、生活为辅线,将前沿的舞台科技与红色故事进行融合创作,通过巨幕油画、战场硝烟、山水共舞、环绕音效等技术运用,再现“伟大转折”史诗。
9400平方米定制舞台、1000吨水循环成河、26米落差瀑布、20米吊挂平台、8D音效声环绕、360°旋转舞台……“声、光、水、电、影、景”多位一体的融合演绎让《伟大转折》剧目圈粉无数。自2024年1月首演以来,《伟大转折》剧目已接待游客超23万人次,成为遵义红色旅游生态圈的新地标、打卡点。
《伟大转折》剧目剧照
在遵义市板桥镇娄山关社区的娄山红曲艺剧场,群口快板《说长征》、四川盘子《娄山关大捷》、梅花大鼓《红军不怕远征难》、花灯小品《糍粑奶奶》等10个红色剧目轮番上演,吸引着众多游客。
在娄山红曲艺剧场建设之初,娄山关社区引来省内外50多名优秀曲艺艺术家打造了一批经典剧目。剧目大致成形之后,曲艺艺术家们又将戏腔发声技巧和表演技巧等传授给遵义本地演员,将创作改编后的娄山关红色故事交回给本地演员来演绎。
“曲艺是最接地气的艺术形式之一。通过刻画人物、讲故事以及剧目的包装,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让老百姓对故事情节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遵义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娄山红曲艺剧场总经理王东风看来,“本地演员用本地方言演绎红色故事,不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还能更好地体现地方特色,是红色故事的一种创新表达。”
此外,遵义深挖红军长征在遵义期间的红色故事,利用遵义会议会址、遵义红军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开发了一系列主题党日体验课程和专题教学课程,还通过“红色遵义”宣讲、“理来我网”“黔北讲坛”“云上宣讲”、创作设计“小红军微信表情包”、组建红色义务宣讲团等方式,开拓红色文化传播新渠道,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一代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色是遵义的“底色”,也是遵义人民的“本色”。在遵义,人人都是红色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遵义会议精神的忠实弘扬者。
“渡赤水时,红军抱着木桩就跳下河;过雪山很危险,脚下一个打滑就可能滚下山……”黔籍老红军李光的后代马迅从小听着这些红色故事长大。
1950年10月,李光回到故里,先后担任遵义市劳动局长、建设局长、政协副主席等职务。离休后,李光将自己的大部分工资用来资助贫困学生,累计捐款60多万元。他还参加了1000多场爱国主义宣讲,结合自己亲身经历为听众讲述红色故事,弘扬革命精神。
82岁的苟德超是遵义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组建的“红色义务讲解员”队伍中的一员。虽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不时出现在各类宣讲活动现场,以亲身经历向来客宣讲红色故事和党的创新理论。
1961年,苟德超应征入伍,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战士。转业后,他先后到原八七厂子校和原八七厂技工学校担任教师和党支部书记。
2021年,坚持“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苟德超加入老城街道“红色义务讲解员”队伍。
讲了三年,苟德超已将红军在遵义的故事烂熟于心,但是他仍然坚持学习,不断丰富故事的细节。为了在新的岗位上发挥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苟德超每天总要花上一两个小时研读红色文化书籍及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感悟遵义会议精神,努力讲好遵义故事。
苟德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红色宣讲
在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社区里,全国第一所红军小学——娄山关红军小学的校园内,也有一群以“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为己任的小红军宣讲员。
穿着红军服,军姿挺立,向来客介绍红军长征时在娄山关发生的英雄事迹——当上小红军宣讲员是娄山关红军小学每个孩子心中的梦想。
2015年,娄山关红军小学组建小红军宣讲员队伍,同时在校内建设娄山关红色德育主题馆。小红军宣讲员们不仅要学习讲解展厅内容,还要代表学校参加省市红色主题演讲比赛。
经过9年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娄山关红军小学已培养小红军宣讲员270余名,其中不少已步入高中、大学校园,足迹遍布省内外。
娄山关红军小学小红军宣讲员为来客讲解红色故事
红城遵义初心不改。在新时代的征程中,遵义以红色文化为魂,绿色发展为要,奋力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遵义正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坚实的步伐,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让红色遵义的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续写新时代革命老区的辉煌与荣耀。
本网记者:熊茜雯
一审:郭秋含
二审:熊 莺 王利环
三审:李 蓓
本文来自【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