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望梁山含黛,南倚米仓山支麓叠翠,中间濂河如碧练穿境,千万年流淌冲积出一片沃野良田。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所学校与濂河一起奔涌着无数学子童年的美好回忆,承托着无数家庭未来的无限期望,肩负着祖国富强文明的成长重任。自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书院的琅琅书声
北望梁山含黛,南倚米仓山支麓叠翠,中间濂河如碧练穿境,千万年流淌冲积出一片沃野良田。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一所学校与濂河一起奔涌着无数学子童年的美好回忆,承托着无数家庭未来的无限期望,肩负着祖国富强文明的成长重任。自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书院的琅琅书声首次在此间回荡,216载光阴流转中,它从青砖黛瓦的古朴书院,蜕变为设施齐备的现代化校园;从曾播撒革命火种的红色阵地,生长为践行素质教育的示范窗口——它便是汉中市南郑区高台镇中心小学。翻开这所学校的年轮,每一圈都镌刻着“守正”与“新生”的辩证,每一页都写满教育者对“爱与成长”的深刻注解。
从书院讲台到革命阵地
清晨的阳光掠过校园里的文化墙,墙上“1931”四个金色数字格外醒目。那是南郑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高台寺小学支部干事会诞生的年份。彼时,偶彦民、王建安、杜捷如等革命先辈以讲台为掩体,在油灯下秘密传递进步思想,将“教育救国”的理想注入每一堂课。如今,这面墙前时常围着驻足的学生,少先队辅导员会指着文字介绍说:“那时的老师,把课本里的字写成了照亮黑夜的火。”
生长在细节里的教育温度
站在镌有“以爱育爱”字样的碑刻旁环顾,12644平方米的校园像一幅层次分明的画。运动区的塑胶跑道泛着柔和的光泽,教学区的名师简介透出老师们不凡的教学实力,生活区的食堂飘出了饭菜香——三区界限分明却又浑然一体。这方天地里,藏着太多为孩子量身定制的细节。
科学实验室里,身高1.2米的低年级学生能轻松够到矮柜实验台,实验室柜门上贴着卡通化的仪器说明;音乐室的防滑复合地板总是那么悉心呵护,墙角的收纳架按声部分类摆放着碰铃、三角铁;图书室的书架分站立取和坐凳取两层,最下层的绘本封面朝上,方便刚入学的孩子自主挑选;书法室、美术室里一排排画架整齐排列,一张张宽大的创作桌任凭你来泼墨。这些按省颁一类标准建设的功能部室,早已不是冰冷的陈列馆,而是孩子们定期打卡的成长乐园。
这份细致,更藏在60名教职工的日常里。全校教师100%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51名本科学历的教师构成了教学主力,2名省级教学能手、18名市区级名师与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骨干教师天团,撑起了爱育课堂的骨架。数学老师潘艳会把抽象的分数运算编成分蛋糕情景剧,语文老师丁艳带领学生在校园的桂花树下诵读《秋天的怀念》,英语老师张燕把兴趣培养融入《小红帽》的舞台剧表演中,体育老师彭强为怀揣足球梦想的孩子制定阶梯式训练计划……在这里,教育不是流水线,而是一场场因材施教的私人订制。
多年来的接续奋斗,一代代高小人在办学质量的书卷上写就了一篇篇奋进之笔。学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连续十年保持100%,三至六年级学生质量监测总合格率稳定在95.8%以上。更动人的是那些未被数字量化的瞬间,课间操时总有低年级老师蹲下来教孩子系鞋带,课后延时服务、社团活动期间,总有老师陪着孩子开展各类兴趣活动,食堂里的阿姨会记得哪个孩子不吃鸡蛋——这些细碎的温暖,正是“以爱育爱”最生动的注脚。
从硬件升级看教育民生的答卷
2025年9月的法制教育报告会上,三年级学生小雨第一次走进现代化多功能学术报告厅时,眼睛亮得像星星。这个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33万元打造的空间里,4K大屏能实时连线网络教学资源,抗干扰拾音音响系统让每个孩子的发言都清晰响亮。而她不完全知道的是,五年间,这所学校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发生着看得见的变化。
时间的指针拨回2020年10月,20万元专款让使用了15年的师生厕所彻底改头换面——感应式水冲系统不再让如厕成了一种“生死考验”,足够的水龙头让洗手更方便快捷,排风扇风窗解决了异味难题。那时的孩子们放学路上会雀跃地说:"我们的厕所比家里的还干净!"
2021年的夏天,校园拆去了60米长的旧围墙。区发改局支持的7万元,让冰冷的砖石墙变成了通透的铁艺栅栏,栅栏旁的香樟树遮去了酷暑的炎热。高台中学支援的1万元,让操场边的旧舞台旧貌换新颜,升旗台的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泛着光。操场北侧花圃里冬青树修剪得整整齐齐,桂花树郁郁葱葱,闲置的角落摆上花箱种上了月季、紫薇等。秋天,教学楼前树花相映、落英缤纷、香飘四野,活泼聪颖的孩子给操场北侧的水泥路冠名“飘香路”。
2022年是被师生们称为校舍建设的收官年。575.5万元苏陕项目专项资金像一场及时雨,让矗立了30年的原高台教办楼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1503平方米的4层综合楼。底层,幼儿园的食堂装上了透明玻璃灶台,"明厨亮灶"让家长隔着屏幕也能看到孩子的饭菜制作过程;楼外,幼儿园的活动场地全部铺上了3厘米厚的人工草坪,刚入园的小宝宝即使摔倒了,只需就地一滚变成毛毛虫。
这一年的夏天格外忙碌,两栋主教学楼穿上了橙黄色外衣,135套低年级躺睡式课桌凳让午休的孩子能舒服地蜷成小虾米;10台3P空调在酷暑里送来凉风,32套希沃智慧白板让农村的孩子也能看到北极的极光。当10月,校园操场软化工程竣工时,体育老师特意拍了段视频:镜头里,孩子们光着脚在草坪上尽情奔跑,笑声震落了绿得疲倦的香樟树叶。
变化仍在继续。2023年撤并石科、红建两所教学点后,资源更集中了——原来分散的实验器材聚到了中心小学的实验室,孩子们能做的实验多了一倍。2024年,30万元专款给中心幼儿园换了新屋顶,卫生间装上了恒温水龙头,墙面画上了栩栩如生的动态画,刚入园的孩子不再哭闹着要妈妈。2025年的夏天,24.67万元彻底解决了消防改造难题,烟感报警器、应急照明系统像隐形的卫士守护着校园;中心幼儿园的铁质门换成了温暖的木质门,孩子们每天上学都会伸手摸摸门上粘贴的卡通画;35万元的高低压改造让空调、电炒锅再也不会吃不饱、跑不动,多媒体信息网络再也不用中途停摆。
从厕所到综合楼,从课桌椅到消防设施,五年来的每一笔投入都像精准的拼图,最终拼出了安全、舒适、便捷的校园全貌。正如党支部书记、校长赵宏同志在教职工大会上说的:“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要让孩子能感受到——学校是更安全、更舒适、更向往的地方。”
用实干书写教育答卷
学校德育展览室里,密密麻麻的奖状在柔美的灯光下闪耀。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陕西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汉中市文明校园、南郑区五星党支部、南郑区先进基层党组织……这些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不把传承与创新对立。它珍视1809年书院的文脉,也拥抱2025年的智能化教学;它铭记1931年的革命初心,也践行新时代的教育使命。在这里,老教师会向年轻教师请教多媒体操作,年轻教师会听老教师讲过去的教育故事;革命先辈的事迹报告会与机器人社团活动能在同一天开展,传统文化课与国家教育资源云平台的运用能和谐共存。
夕阳西下时,放学的铃声响起,孩子们排着队走出校门。他们的书包里装着课本,也装着在实验室种下的科学探索的种子,在音乐室学的新歌,在红色故事会上记下的誓言。而校园这块令莘莘学子魂牵梦绕的土地,它见证过书院的油灯,也承托着新时代的课堂,仿佛在说:教育的征途没有终点,唯有守着初心,向着远方,一步步坚定地走下去。
这,就是高台镇中心小学的故事——一个关于传承与生长,关于爱与坚守的故事。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教育,从来都是在历史的土壤里,种出面向未来的花。通讯员 李刚
来源:二三里资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