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在2025AIDC产业发展大会上,华为董事、ICT BG CEO杨超斌的一番话引发液冷行业高度关注。他指出,随着AI算力与芯片功率攀升,液冷数据中心成AIDC必然之选。当下液冷机房建设面临挑战,产业链协同推进产品化与标准化迫在眉睫。这一观点为液冷行
9月17日,在2025AIDC产业发展大会上,华为董事、ICT BG CEO杨超斌的一番话引发液冷行业高度关注。他指出,随着AI算力与芯片功率攀升,液冷数据中心成AIDC必然之选。当下液冷机房建设面临挑战,产业链协同推进产品化与标准化迫在眉睫。这一观点为液冷行业指明方向,也让我们看到其在AI时代广阔的发展前景。
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行业中属于高效散热解决方案的细分领域,其核心是通过液体介质直接或间接吸收服务器等设备产生的热量,满足高密度计算场景下的散热需求。近年来,液冷技术逐渐应用于高性能计算(HPC)、人工智能训练与推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等领域,特别是在搭载高功耗GPU和CPU的AI服务器中已成为主流选择。随着生成式AI商业化加速及算力需求激增,传统风冷方案已无法满足要求,推动了液冷技术的普及。
液冷技术主要分为冷板式、浸没式(包括相变和单相)以及喷淋式四种技术路线。冷板式通过冷板贴合发热元件散热,改造简单但管路复杂;浸没式将服务器完全浸入冷却液中,散热效果好且静音,但需定制化设备,运维难度较高;相变式利用液体蒸发吸热,单相式依靠循环流动散热,两者对设备兼容性要求较高。喷淋式通过顶部喷淋冷却液进行换热,具备静音和节约液体的优势,但需解决液体分配与密封问题。目前,华为、浪潮等企业布局冷板式,曙光、阿里推进浸没式,广东合一专注喷淋式。不同技术路线各有侧重,正推动数据中心高效散热的发展。
根据行业数据显示,全球液冷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约31亿美元,同比增长率约为25%。从区域市场来看,亚太地区增长最快,得益于区域内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和AI算力需求的提升,尤其在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表现突出。北美和欧洲虽增速较低,但仍是重要应用区域。
液冷产业链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
上游涉及冷却液、电磁阀、储液罐、冷却分配单元(CDU)、接头等核心零部件及材料供应,代表企业包括VERTIV、英维克、广东合一、绿能云图和3M等。
中游是液冷技术实现的关键部分,涵盖液冷服务器、芯片厂商、液冷集成设施、模块化设备及机柜等产品的研发与制造,汇聚了华为、H3C、Intel、联想、中兴通讯等领先科技企业,推动液冷技术在数据中心中的落地应用。
下游则为实际使用者,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能源行业及生物医疗等领域,典型用户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京东、阿里巴巴、百度等,广泛应用于通信信息、互联网服务、金融交易、智能交通等场景,驱动液冷技术快速发展。
总体来看,液冷技术正从小规模试验迈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产业链协同紧密,形成较为成熟的生态体系。未来几年,随着AI算力需求增长,液冷技术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从技术壁垒角度看,液冷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门槛较高。例如,中鼎股份在浸没式液冷领域占据优势,其技术壁垒(密封材料+系统集成)与全球化布局难以被短期复制。冷却液市场集中度高,以氟化液为主的市场由3M主导,占据全球90%以上份额,国内厂商如巨化股份虽有国产化替代潜力,但短期内仍面临技术和市场壁垒。这表明液冷行业存在较强专利和技术竞争,技术积累与研发能力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液冷行业的商业模式可分为硬件销售和服务化两类。硬件销售模式通过生产和销售液冷设备及零部件获利;服务化模式则提供定制化液冷解决方案,甚至延伸至后期运维服务。中科曙光和浪潮信息等服务器厂商采用“自研+代工”布局液冷技术,攫取高溢价以提升盈利能力。这种模式下,企业不仅销售硬件,还提供一体化交付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定制化需求。
未来,液冷行业向服务化、定制化转型趋势明显。由于行业尚处发展初期,标准尚未明确,不同企业的交付模式差异较大。例如,华为采取“整包”模式,设计液冷部分并通过第三方温控公司采购;阿里直接采购液冷服务器,由服务器厂商整体交付;运营商则分别招标液冷设备和服务器后集成。这种多样化交付模式反映了客户需求多样性,也推动企业向服务化和定制化方向转型。此外,随着AI芯片功率密度提升,浸没式液冷渗透率逐步提高,进一步推动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服务升级巩固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液冷行业竞争格局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技术壁垒和专利竞争在某些细分领域尤为突出。随着市场需求多样化和技术成熟,行业正逐步向服务化、定制化转型,企业需在技术研发、产品交付和后期运维服务等方面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市场挑战。
来源:行行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