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月半,上圣堂”。4月12日,农历三月十五。祈福仪式、民俗文艺巡演、“非遗”展示与体验、烟火市集等诸多活动在浦东新区三林镇崇福道院、三林塘老街和前滩公园巷三点同时展开,第十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正式启幕。
“三月半,上圣堂”。4月12日,农历三月十五。祈福仪式、民俗文艺巡演、“非遗”展示与体验、烟火市集等诸多活动在浦东新区三林镇崇福道院、三林塘老街和前滩公园巷三点同时展开,第十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正式启幕。
作为古老的民俗文化,庙会从明代开始,北到杨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南北有三里路,商贾云集,道院内钟声齐鸣,香烟缭绕,故历来被三林的文人雅士把这种融商业、旅游、宗教于一体的庙会称为“三林十景”之一。作为浦东嘉年华的重要节庆活动之一,本届庙会以“承文脉商韵,兴海派风华”为主题,深度融合传统民俗与现代消费理念,通过“文化+”模式激活城市活力,打造沉浸式的文化空间和多元化的消费场景。
悠远庄严的钟声响起,祈愿中华盛世、国泰民安。崇福道院的传统祈福礼仪展示、撞钟仪式拉开了上海民俗文化节暨三林塘圣堂庙会的序幕。除传统仪式外,主办方邀请了书画名家来道院现场笔会,“丹青颂盛世”,还有庙会表演、文化展览和太极展示等活动同步展开。庙会保留节目戏曲专场则以沪剧折子戏和综艺专场为主,从13日一直演到18日。
三林老街在民俗文化节期间化身沉浸式水韵剧场,构建起"水陆游线+非遗演艺"的多维体验空间。水上有仙气缭绕的花舫巡游、百舸争流的龙舟竞技、轻鸢剪水的皮划艇体验;街上有地道民俗的婚嫁巡游、八仙过海、倒骑毛驴、虾兵蟹将、茶酒担表演;市民们争相前来观看,“这种民俗盛景,孩子们平日里很少看到,我们应该好好传承下来。”市民王女士坦言。
在三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小剧场,编钟奏响江南丝竹千年母曲《老六板》拉开了专场音乐会的序幕。
三林是长三角江南丝竹保护传承联盟办公室所在地。本届民俗文化节,三林江南丝竹乐团邀请多支上海市首批江南丝竹代表性传承团体首次联袂登台演出,包括历史悠久的上海国乐研究院,成员大多出自丝竹世家的上海徐汇长桥江南丝竹乐团,由民营企业家、音乐活动家创办的上海阳刚民间音乐馆瀛洲丝竹乐团。演出曲目少不了传统节庆的《欢乐歌》《行街》等经典曲目,同时也带来了《东滩晨曲》等新曲目,以丝竹为媒,穿梭于传统和现代的江南水乡。
此外,前滩公园巷同样热闹非凡,唱响海派文化的时空交响。年轻人们身着汉唐明时期的华服,演绎跨越千年的文化盛宴;世界舞龙冠军三林舞龙队携百米金龙如星河游弋,夜光龙狮在暮色中绽放璀璨霓虹;身着改良旗袍的时尚妈妈们脚踏高跟鞋在青石板巷弄间演绎海派摩登;招财小福龙热情邀约合影打卡送财福;舞台上轮番演绎国风慢谣、太极、音乐……摩登与古韵交织,公园巷的DNA动了,带给观众震撼的视觉冲击。国风混搭时尚的出街,让古老的民俗文化历久而弥新。
值得一提的是,在前滩公园巷,今年的民俗文化节还将消费与民俗结合,创新构建“文化+消费”融合生态圈,将传统市集升级为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民俗体验空间。
255米的钱家滩路上,来自江浙沪的60多个商家齐聚一巷,在春日里百花齐放。前滩公园巷作为浦东首条周末常态化步行街自去年开业以来,以“滨江轻质生活目的地”为特色,和相邻的晶耀前滩与前滩休闲公园等共同形成了“Mall+街区+滨江公园”的独特商业形态,正打造“快慢皆宜”的松弛巷式商业街区。
民俗文化节期间,这里刮起了一阵“民俗文化+商业”的旋风。非遗技艺类可以让游客参与体验匠人们的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品牌餐食类可以让游客大快朵颐、一饱口福;文创衍生类可以让游客体验别具一格的手工艺品、个性服装、甚至家具家电。
本届上海民俗文化节还通过直播的方式实现“非遗+冠军+好物推荐”的三重吸引力,将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完美融合。
活动期间,“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强国直播 便民助农”将推出“上海民俗文化节专场”。直播内容将围绕“非遗+冠军+好物”展开。世界武术冠军汤露作为上海民俗文化节的“文化体验官”将在现场沉浸式体验龙舞、瓷刻等非遗项目,通过直播间对外展现三林镇非遗文化精髓,弘扬传统民俗技艺的魅力。同时,“强国好物推荐”将携手包括三林酱菜、乐惠米业、潮乡源等品牌通过直播间展示三林特色产品。直播活动通过将传统文化IP转化为可感知、可消费的数字内容,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数字经济”的创新模式,助力构建虚实融合的数字文旅新生态。
来源:周到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