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放长假是亲友欢聚的美好时刻,然而也是高血压相关疾病的高发期。近日,一位亲友在连续参加多场聚会、饮酒兴奋之余,未察觉自身血压已急剧升高至246mmHg,直至因鼻腔出血就医,才被发现患有严重高血压。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出血并未发生在颅内,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国庆放长假是亲友欢聚的美好时刻,然而也是高血压相关疾病的高发期。近日,一位亲友在连续参加多场聚会、饮酒兴奋之余,未察觉自身血压已急剧升高至246mmHg,直至因鼻腔出血就医,才被发现患有严重高血压。值得庆幸的是,此次出血并未发生在颅内,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高血压带来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本文旨在科普“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预防这一疾病。
什么是高血压性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指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管壁发生病变,如变性、缺血、坏死或形成微小动脉瘤。在血压骤然急剧升高时,这些脆弱的小血管可能发生破裂,导致脑实质内出血。简而言之,持续过高的血压破坏了血管结构平衡,进而引发脑出血。
常见症状有哪些?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为急性起病,尤其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突然用力时易发生。典型症状包括:
剧烈头痛、恶心和呕吐;
单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言语障碍;
可能出现意识状态改变,如躁动、嗜睡或昏迷;
严重时甚至出现瞳孔变化,若颅内压持续增高,还可能引发脑疝,危及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发病时患者可能因身体状况骤变而出现情绪或精神方面的异常反应。
如何诊断与治疗?
临床常用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MRI和脑血管造影。需注意,体内有心脏支架、假牙等金属植入物的患者不宜进行MRI检查。
治疗首要目标是稳定血压,防止继续出血。脑出血后48小时内脑水肿可能达高峰,并持续数天,需严密监护,避免脑疝发生。病情较重者需通过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以最大限度保护脑功能、降低致残风险。
预防是关键
积极控制血压是预防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核心措施。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劳累,尤其节日期间需注意饮食与作息规律。
精诚博爱姜镇主任温馨提示:若出现相关症状,请务必及时就医,早期诊断与处理对预后至关重要。公众可通过正规医疗平台进行专业咨询,获取更多疾病管理与治疗建议。
本文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增进大家对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了解。如有表述不妥之处,欢迎指正,我们将及时核实并调整。愿大家健康平安,家庭幸福。
来源:神经外科专家姜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