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KRAS、NRAS和BRAF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标准治疗为基于氟尿嘧啶的化疗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或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EGFR)靶向治疗。PARADIGM研究表明,原发肿瘤部位是RAS/RAF野生型患者的预测性生物标志
对于KRAS、NRAS和BRAF野生型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标准治疗为基于氟尿嘧啶的化疗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抗VEGF)或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抗EGFR)靶向治疗。PARADIGM研究表明,原发肿瘤部位是RAS/RAF野生型患者的预测性生物标志物:对于右侧肿瘤患者,一线化疗联合抗EGFR治疗相比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未显示总生存期(OS)获益。
然而,目前尚无前瞻性数据指导这类患者的二线治疗选择。尽管目前证据有限,但国际指南仍建议,对于既往未接受过抗EGFR治疗的RAS/RAF野生型右侧mCRC患者,应考虑使用抗EGFR治疗。为提供更明确的临床依据,研究人员针对一线接受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后进展的RAS/RAF野生型右侧mCRC患者,对比了二线化疗联合抗EGFR与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的疗效。
研究一览
研究方法
研究团队分析了来自美国280家社区肿瘤诊所的电子健康记录数据。纳入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24年5月期间接受一线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后二线改用抗VEGF或抗EGFR治疗的18岁以上、RAS/RAF野生型右半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针对肿瘤部位、RAS/RAF状态及倾向评分模型协变量(年龄、性别、诊断年份、同步/异时性转移、错配修复与微卫星不稳定状态、体能状态、癌胚抗原水平及一线治疗时长)的缺失值,采用链式方程多重插补法处理。插补后,使用Stata/SE 18.5软件通过基于稳定逆概率加权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抗EGFR与抗VEGF治疗的生存差异,设定双侧P
研究结果
研究最终纳入444例RAS/RAF野生型右半结肠转移性肠癌患者(中位年龄为65岁,女性175例[39.4%]),这些患者一线均接受了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二线治疗中,269例患者接受抗VEGF治疗,175例患者接受抗EGFR治疗。经逆概率加权(IPTW)调整后,两组基线特征达到良好平衡。
研究数据显示,与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组相比,化疗联合抗EGFR治疗组的死亡风险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HR=1.24,P=0.10)。根据IPTW校正的Cox比例风险模型估算,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5.3个月(95%CI:12.5~17.1个月),而化疗联合抗EGFR治疗组为12.0个月(95%CI:9.8~15.3个月)。该研究结果与一线治疗研究数据一致,均显示在右半肿瘤患者中,抗EGFR治疗相比抗VEGF治疗的总生存期有恶化趋势(HR=1.09),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小编有话说
结直肠癌作为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其防治形势日益严峻。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高达55.55万例,相关死亡28.62万例,在各类恶性肿瘤中分别位居第二位和第五位。更值得警惕的是,临床确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的患者比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这使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策略优化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领域,RAS/RAF野生型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一直是研究热点。对于这类患者,特别是原发灶位于右半结肠者,目前的治疗共识推荐一线采用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方案。然而,当疾病进展至二线治疗时,临床决策往往面临证据不足的困境。虽然部分指南基于理论推测建议考虑抗EGFR治疗,但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这种临床实践中的不确定性,凸显了开展相关研究的迫切性。
本研究通过对444例真实世界患者的深入分析,为这一特殊人群的二线治疗选择提供了重要参考。研究纳入的患者均为RAS/RAF野生型右半结肠癌,且一线均接受了化疗联合抗VEGF治疗。研究数据显示,在二线治疗方案选择上,继续抗VEGF治疗的患者显示出15.3个月的中位生存期,优于转换为抗EGFR治疗组的12.0个月,这一结果与PARADIGM研究的一线治疗数据高度吻合。尽管这一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但为右半结肠癌患者,特别是已经接受过一线抗VEGF治疗者,继续维持抗VEGF策略提供了一定的证据支持。
当然,我们也必须客观看待本研究的局限性。作为一项回顾性研究,尽管采用了先进的多重插补和逆概率加权等统计方法控制偏倚,但仍可能存在未测量的混杂因素影响结果。此外,由于RAS/RAF野生型右半结肠癌在整体患者中的比例较低,样本量的限制可能导致研究效能不足。这些局限性的存在,恰恰指明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一方面需要通过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验证当前发现;另一方面,更需要深入探索能够精准预测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实现对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未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精准医学理念的深入,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治疗将逐步从"一刀切"的传统模式,迈向基于分子特征的个体化治疗新时代。而本研究作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探索,不仅为当前临床实践提供了证据支持,更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期待未来能有更多高质量的研究,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带来更优的治疗选择和生存获益。
来源:肿瘤瞭望消化时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