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月,刚到纽约的我与世毕盟的导师和Mentor约了一次会议。会上,我问道:“我感觉自己申请上T0 MFE的概率不太大,不知道老师认为我申请上T1 MFE的概率如何呢?”那时的我,随着申请季的临近,逐渐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和担忧。
背景介绍:
北大光华金融系
申请背景:
绩点:3.86(WES)+4.26(交换)
实习:三段量化研究实习
录取:Princeton MFin
2024年1月,刚到纽约的我与世毕盟的导师和Mentor约了一次会议。会上,我问道:“我感觉自己申请上T0 MFE的概率不太大,不知道老师认为我申请上T1 MFE的概率如何呢?”那时的我,随着申请季的临近,逐渐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和担忧。
如今,当一切尘埃落定,再回头看,才发现一切其实多少也有迹可循,有法可依。谨以此篇,回顾我的申请之路,并分享一些个人的见解与建议,希望能为正在或即将踏上申请之旅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旅程伊始
早在大一结束的暑假,我就明确了未来申请MFE的意向。这一决定主要源于两方面的考量:首先是家庭因素,我的父母一直希望我能够出国深造,而美国金融领域的研究生项目以金融工程类居多;其次是个人偏好,与早早进入业界刷实习经历相比,我更倾向于将大学早期时间投入到系统性学习technical技能中;此外,我在做抉择的时候常考虑尾部风险,对于这条路径,我认为保底项目也挺不错。基于上述考虑,我最终决定尝试这条感兴趣但是略显risky的路径。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我就开始多方收集信息,咨询留学机构。经过综合比较,我认为世毕盟在MFE申请上有着最顶级的战绩以及最丰厚的经验,因此,我大一暑假就签约了世毕盟。签约后,世毕盟迅速为我安排了一位很棒的Mentor师姐和专业的导师。在第一次会议中,她们专业地分析了我的现状,并为我制定了清晰的未来路径规划,让我对未来的路径有了一个清晰的蓝图。
接下来,我将基于申请所需的材料,分模块详细讲述我的准备过程及相关建议。
教育经历
申请中最重要的材料之一无疑是教育经历。教育经历主要包括你所就读的学校或项目、修读的课程以及对应的成绩。在申请过程中,我提交了两份成绩单:一份是北京大学的成绩单,涵盖了我本专业的金融课程以及自主选修的数学和编程课程;另一份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成绩单,因为我曾以访问学生(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在哥大度过了一个学期。
我认为,成绩单上有一些能够展现强technical skills的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必过分追求课程的高难度或“高大上”。大多数MFE项目的先修课要求基本只有微积分(Calculus)、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概率与统计(Probability and Statistics)以及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如Python/C++)等基础课程。此外,像UCB MFE等项目还额外要求偏微分方程(PDE)和数值分析(Numerical Analysis)。然而,这些先修课要求并非绝对严格,例如,即使没有修过PDE课程,也不会直接导致申请被拒。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高数、线代、概率统计和面向对象编程这类基础课程是必须修读并掌握的。
此外,一些项目的申请系统会要求填写修读过的most advanced math courses。在这种情况下,拥有一两门相对高级且成绩优异的课程是非常推荐的。然而,陆本学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往往难度较高,可能会对GPA造成一定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海外交换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来修读这些课程。总体而言,我认为海外课程的难度通常低于北大,并且教授都非常乐于与学生交流,会将知识点讲解得非常透彻。此外,海外学期通常只有4~5门课,相对较轻的课业负担让我能够投入更多时间深入钻研每门课程。在哥大期间,我选修了三门研究生课程和两门本科数学课,最终成绩也非常不错,并成功获得了两封推荐信,这段海外经历让我在能力、语言、观念和背景提升上都受益匪浅。
此外,我认为一段海外交流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你能够在英语授课环境下依然表现出色,如果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和推荐信,这无疑会成为申请中的加分项。然而,这样一段经历并非必要,尤其是海外交换可能会增加毕业课程的压力,甚至影响双学位的修读进度。因此,是否选择海外交换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权衡利弊。
实习经历
在申请之前,我有三段量化实习经历,没有科研背景。我的三段实习分别是在两家内资私募的量化研究岗位和一家券商金融工程组的量化研究岗位。后续在普林斯顿面试期间,我又在一家私募开始了第四段量化实习。我的前两段实习主要与因子研究相关,而第三段则聚焦于机器学习预测任务。我认为,实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我在文书中展现的基于过往经历不断在新的实习中追求提升和创新的特点,可能在申请中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由于MFE本质上是一个就业导向型项目,实习经历在申请中显得尤为重要。此外,美国的招聘季开始得非常早,通常在刚入学时就需要开始寻找次年的暑期实习机会。因此,招生官在录取过程中会特别关注候选人的Employability,拥有亮眼的实习经历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就加分程度而言,一段在美国知名的外资量化实习经历无疑是最大的加分项,但如果没有外资实习经历也并不意味着处于很大的劣势。在实习的name和relevance两个维度上,如果能够兼顾自然最好;如果只能顾及一点,我认为应优先选择相关性。如果你的简历上有一到多段强相关、质量高、内容有趣的实习经历,这同样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然而,对于陆本学生来说,现在的找工并不算简单。自2024年初股灾以来,国内量化求职进入了困难模式。最近我也了解到,许多同学在寻找实习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首先,我认为不必过于担忧或焦虑,国内上百家大大小小的公司,只要努力找最终都还是能有机会的;其次,如果实在无法找到所谓的顶级实习,选择一段能够提供比较好exposure的实习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国外招生官对于中国公司的tiers并没有那么了解,因此实习的内容也会发挥相当可观的作用。
硬指标之外
在硬性指标(如教育背景、实习背景和科研背景)之外,我认为推荐信和文书在申请中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普林斯顿为例,每年申请普林的上千人中不乏GPA,实习和科研都非常好的同学(相信大家小红书也多少刷到过)。那么,当多位候选人的硬性指标相近时,推荐信(他人的评价)和文书(自我的评价)往往会成为决定谁能脱颖而出的参考之一。
我在申请季提交的两封academic推荐信分别来自北大光华和哥大工院的教授,均为课程推荐信。首先,在这两门课程中,我的成绩均位列全班前几;其次,我在课堂内外与教授保持了频繁的互动,并多次与他们讨论我的申请计划,他们也非常支持。此外,我的industry推荐信来自我最后一段实习的mentor,在实习中我和他交流很多,他也比较支持我的申请。
关于文书,我对每个项目都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和打磨。首先,我建议尽早开始构思和撰写文书(最好在大三暑假结束时,当背景基本确定后),因为第一版文书往往是最难完成的,而一旦初稿完成,后续的修改就会相对轻松。此外,我认为除了共性内容(如申请者的教育背景、实习经历等,注意这部分一定不要是cv的扩写版流水账),文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Why Program。针对这一部分,我通常会通过以下几个渠道进行准备:(1) 仔细阅读项目官网,了解项目自认为的特色和优势,并在文书中呼应这些点;(2) 与项目的学长学姐交流,了解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课程和最深刻的项目体验,将这些细节融入文书中,以增加记忆点;(3) 强调项目在帮助实现个人职业目标上的独特优势,这一点是因为,在审阅材料时,招生官不仅会考虑“你是否适合我们项目”,也会考虑“我们项目是否真正契合你的未来目标”。
关于课外活动,我认为它们本身对申请的影响一般较为有限,但不错的活动经历仍然能为申请增色(尤其是一些综合性学校的项目)。我的简历上列出了我曾担任一个社团的会长和另一个社团的部长,此外还获得了北大某部门的优秀志愿者奖励。
感谢世毕盟
我非常感谢世毕盟在我整个成长和申请过程中提供的巨大帮助。无论是定期的导师和Mentor会议,还是在日常决策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我总能从他们那里获得非常专业的建议和宝贵的经验。
此外,在申请季期间,世毕盟会系统整理各个项目的信息和截止日期,极大地降低了我的信息搜索成本。同时,世毕盟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笔试和面试经验,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文书修改和模拟面试流程。这些资源不仅帮助我高效地准备笔试和面试,还让我能够提前进入状态,从容应对申请中的各个环节。
写在最后
回顾整个申请历程,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 不必太过焦虑:即使是顶尖的MFE项目,也并不要求你做到100%完美。我也有几门课程成绩在80分出头,同时也没有外资实习经历,但我认为只要整体背景较为优秀,并具备一些亮眼的经历,最终一定会收到一些不错的录取。
2. 积极获取信息和准备:申请过程中,主动搜集信息、提前规划并充分准备至关重要。无论是课程选择、实习机会,还是文书和面试,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打磨。此外,还可以积极参与目标项目招生活动,一方面可以提前获取最新官方消息,另一方面有一定概率在未来的招生官/面试官面前先刷一刷存在感。
最后,祝愿每一位读到这里的申请者好运!美国项目的录取本身较为玄学,每个项目对候选人的期望也有所不同。但只要你足够优秀,从期望意义上来说,一定会收获一些优秀项目的录取。此外,在求职之中,同一梯度的项目之间差异并不大,个体特质的影响往往大于项目本身的系统性差异。即使未能进入最理想的项目,也请相信,只要持续努力,终有一天会绽放光芒。
来源:留学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