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蜀道云台山‖任国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15:20 1

摘要:云台山系四川广元名山,位于大朝乡云台村,本名人头山,由于山巅常年云绕雾缠又称“云头山”。从其北的竹垭子看,云台山山峰各自独立又肩臂连属,有“九峰连云”之美称。

蜀道云台山

任国富

云台山系四川广元名山,位于大朝乡云台村,本名人头山,由于山巅常年云绕雾缠又称“云头山”。从其北的竹垭子看,云台山山峰各自独立又肩臂连属,有“九峰连云”之美称。

道教名山

南北朝时在该山腰建设的达摩寺,有规模宏大的九宫十八殿,后因失火被毁,于1200年前后迁于山顶。后虽经多次失火,信众不散,复修规模越来越大,寺以山名,山以寺传,香火久盛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寺庙毁,为满足当地和周边地区群众宗教生活需要,于2003年5月作为佛教活动场所批准开放。2008年10月变更为道教活动场所。

人头山处于古蜀道上,在大朝驿北约五里处,山势高耸突兀,风光秀美,人称小峨眉。《大清一统志》载:人头山在昭化县西四十五里,山岭突出,宛如人头。后唐长兴初伐蜀,王宏贽从白卫岭人头山后,出剑门南,即此也。人头山的得名纯粹是随形赋名。若在适当的位置观此山,貌似一人头,故而得名。又相传,山是三国时期的魏将邓艾被冤杀后的人头所化而成。乾隆《昭化县志·舆地》:“人头山在治西四十里大木树之右。山形如人故名,以巨石矗矗,连卷如云,名云头山。林木生于石隙,不能高大,皆有古意,而嶙峋峭壁容受林岚,焕为秀姿。小径幽邃,上立梵刹方可三丈。寺列两重房檐,雨水直滴崖下。后以工代殿地穿一窍,伏地乃见白田坝,今为墁石所掩。”道光《重修昭化县志》载:“后唐长兴初伐蜀,王宏贽暗从白卫岭人头山后山西南,即此。按山顶有川祖庙,道光十九年署令毛士骥建望远楼于庙前。”人头山建有庙宇,奉祀的是川祖和文昌帝君,下统有土地、灵官、鲁班、水观音诸神祇等。川祖,一说为杜宇,一说为李冰,宋代时就供奉有清源真君像,即蜀郡太守李冰及其次子李二郎。简州通判程公许曾登山拜谒,并作诗《人头山肃谒石壁清源真君像》记其事:

人头接剑门,濯濯危髻绾。一峰表独立,层崖平若铲。有一伟丈夫,远莫辨眉眼。异闻验清源,奇质自天产。三生旧缘契,邂逅一笑莞。江流怒末平,父功子其僝。坐令老蛙缚,笑看离堆铲。陆海擅两川,利百倍灞浐。神圣杳难诘,事或载编简。明德远矣哉,椒浆酌盈琖。

拜谒李冰父子像后,诗人记叙其真容面貌,盛赞其治水利民之神功。

山川之灵,遐迩闻名,备受尊崇。人头山在附近方圆几百里内名声很大,朝拜者甚多。县志记载,山顶有庙宇、望远楼,山脚前有戏楼。庙会期间要唱大戏,朝山者甚多且名响数百里之遥。乾隆《昭化县志》载:“每春花方浓,士女焚香者连臂而上,木石错立,虽践莓苔之滑石,搏臂壁立之翠屏,殊不觉山之为险也。康熙间,有罗姓悍妇被夫责,忿甚。假愿朝山,自投崖下,数十丈为荆枝所罥,得不死。自山顶悬缒取归。说者以为佛佑然。”可谓神奇之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福州孟超然以同考官视学四川,十一月二十六日过大木树记道:“将至大木树时,望有一山,数峰连起,极为秀润。山上草木葱蒨。询诸土人为云头山。山上有祠,极神。每岁二三月,宁羌州、成都府民人皆远至此祈禳。”(《使蜀日记》)。阴历六月二十四是人头山的庙会,赶庙会这天,朝拜者心怀虔诚,道路拥塞,但从未发生踩踏事件。庙会过后的第二天一般下大雨,数年如此,当地人称“洗山雨”。阴历六月二十四为二郎神生日。二郎神之说源自李冰之子二郎,由于其治水有功,人们岁祭之盛,诸种关于斩蛟治水的传奇被融入二郎神故事,宋真宗景德年间御赐《二郎神碑》,后称川祖二郎神,由“灌口二郎神”而遍及全国。作为蜀郡的辖区之一,人头山的川祖就是二郎神的化身。在人们祭祀的过程中,二郎神造福于百姓的范围逐渐扩增,如出行平安、家庭和睦、五谷丰登、人兴财发、除灾去病等无所不包。人们祭祀时一般备香蜡、鸡公、红盖头、水果等物敬献。

庙会的盛况在近现代及20世纪80年代曾盛极一时,一天之内来来往往四五万人,附近百里之内皆有人带上干粮赴会。庙会之时,商贸活跃,据估计,做各样买卖的应在五百户以上。主要有农副产品、小百货、地方小食等。如农民自做的麻花、凉粉、凉面、馒头、锅盔、水果、药材、纸烛等,还有民间艺人到山上敬献唢呐、锣鼓等表演。

人头山高耸入云,俯视百里之遥。传说当年修庙结顶之时,菩萨大显神灵,呼来浓雾密罩山头,让木工师傅扫檐不怕下临深崖的危险。人头山高山流水,环境清幽,曾有不少僧道在此修成正果。据《重修昭化县志》载:“晓宗,昭化僧,游南海三十年,万历丙申回昭化,居县之梵天院。跪诵法华数十卷,五载不出门已。结庵人头山鹿。戊申年,集居人告以将去,众人以为游方。曰:‘非也,吾欲归耳。’是夜,里人皆闻扣户作谢声。山中豺虎为患,暮夜莫敢启扉。达旦,往视之。见其玉箸双垂至膝,趺跌逝矣。”从记载来看,晓宗僧已修炼到预知生死的境界。

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原,达摩佛教在山鹿建达摩寺,鼎盛之时建有罗汉院(九宫十八殿),后因失火,将庙宇迁到山顶。释道合流。玉帝、二郎神与如来等都在山顶设置牌位,并塑神像供人祭拜。唐明皇幸蜀之时,过人头山下之白卫岭,梦见玄元皇帝自白卫岭而下,示取禄山之兆,逐封神白卫岭。现山上恢复性重建有川主庙、望远楼等建筑,画栋雕龙,飞檐凌空,美轮美奂,与山色浑然一体,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访仙问道,寻幽览胜。

蜀道名胜

人头山幽奇险峻,登山就是享受自然山林之美。其山突兀,云环耸翠,高山流水,天然如画。历代过往官员、客商等都登山拜谒朝圣,诉诸笔墨,形之吟咏。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五月,“更于人头山添设驿站,庶省铺马,不致失误”。(《永乐大典·站赤》)元代至顺元年(1330)春天,云南土著诸王拥兵反叛,“鸭(阗)池城垒、官民横被诛戮矣。”“朝会各省军马收捕未下,民心惶惶。”(人头山出土碑记)情况紧急,朝廷派达亲王“统兵收捕”前往平叛。达亲王路过时住在大朝驿。达亲王到人头山顶庙宇谒拜川祖,并勒石记载其事。1985年6月,重修人头山庙宇清基时,民工从1米以下的泥土中挖出一块石碑。碑高118厘米,宽62.5厘米,厚12厘米,碑上端雕刻龙凤图案,碑文虽然剥蚀残缺,但对这件事的记载却能知其大略。清朝雍正十三年,果亲王赴藏时也曾上山进香,并留下墨宝。

人头山,又称小剑戍。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王士祯在《秦蜀驿程后记》中写人头山:“回顾群山,皆在其下。猿鸟碛绝,风云通之,仰视白日,如手可扪。高埒凤岭,险峭十倍”。嘉庆十五年(1810),陶澍奉命典试四川,七月下旬过人头山,在《蜀輶日记》中描述:“稍西,数岫尤奇,似人家所置太湖石,皱瘦皆有之,惟不甚透意,欲易以矗立,则米元章袖中物皆在是矣。其山曰云头山,或曰小剑山也,山上有小祠,蓊以树木,天然画境。”雨过放晴,秋染大地,云台山美胜画屏,登临惊看云海千顷,有腾云御风之飘逸。遂作诗赞之:

贪看天上画屏秋,不觉征鞍湿紫骝。

雪浪忽惊群壑涌,始知身已立云头。

人头山峰峦独秀,南凭剑门七十二峰,北望秦岭,千山万壑,视野可达数百里。近与牛头山、五峰山、法莲寺、寨子山相依毗连。伫立山巅,万顷迷茫,一览众山小。乾隆四十六年(1781),广汉举人、襄城知县张邦伸自西安赴成都,十月十七日,住大木树,在其《云栈纪程》中记道:“西南十里至达摩 戍,一名大木树,即小剑戍也。迤北有峰突起,尖削如柱,高插云表,曰小剑山。人行其下,仰视绝缨,蜀山之奇未有胜于此者。上建祠宇,四时香火不绝。《益州图经》云:‘小剑山截野横天,奔峰倒地,挟楚包汉,呀秦拥蜀。’”仰视连冠带也要扯断,可见其高插独绝。截野横天,奔峰倒地,则更是道出了山体的钟灵飞动与劲姿媚态。光绪十三年(1887)闰四月二十二日,遵义黎庶昌入都北上过此,在其《丁亥入都纪程》写道:“大木树之西相近有云头山,俗名人头山。矗立八九峰,瘦出云表。《蜀輶日记》以为颇肖壶中九华。绝顶有寺,亦称梁山寺。按《水经注》小剑山去大剑山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怪石嶙峋,各样林木漫山遍野,藤荆丝蔓参差披拂,空谷幽兰奇花异草随处可见,锦禽鹂鸟翩然入林,原始生态赏心悦目。

云头山“九峰连云”之胜享誉甚远。朝看日出,晚赏落霞,居高临下,云海涛涛,夜视天宇,越星摩斗。清道光乙未(1835)岁,罗绕典奉恩命典试蜀省,于九月过此登山,写下《云头山》:

夏云似山奇,秋云似山瘦。九霄那得万山撑,都是无心云出岫。我从马上看云头,山似在天云不流。须臾策马入云里,云忽作山当面起。山耶云耶两不知,半空浓绿堆参差。吁嗟苍猗森百怪,宇内奇观毋乃太。云从山脊落眉边,山插云根蹴天外。上头点出数峰青,愈奇愈瘦嵌珑玲。仇池别有洞天启,九华宛向壶中停。超越只阙列屏帐,窅窅玉女开窗棂。我欲梯云到山顶,排云下视日光炯。长啸一声天地空,众山豁若睡初醒。

诗三换韵,由实入虚,意境超迈。首叙远望山云奇幻,次叙策马观云。峭峰迎面,云傍马头,半空耸翠,山插云根,叹为宇内之奇观。再写出尘之想往。青峰出云,瘦奇玲珑,仇池洞天,壶中九华,似有仙幻玉女,如登上界,排云下视而众山初醒之态,一派清新之境。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德清探花俞陛云奉命典试四川,过大朝蜀道见人头山云海之美,为之倾倒,作《剑阁看云歌》:

匡庐衡岳高南天,传闻云海茫无边。我昔扁舟泊山鹿,攀藤未得穷其巅。今岁驱车走秦益,终南太华烟云窟。波诡涛轩百态奇,蓬壶终隔金银阙。天雄关外晓风清,亲睹仙云拂马生。乍披絮帽笼头白,旋约纤腰束素轻。飘飘不审身何在,只觉迎眸眩奇彩。双屐无声跳碧空,万山弹指沉银海。前岗莫辩路纵横,呼吸都疑逼太清。沾衣纯作鱼龙气,入耳微闻涧瀑声。鞭丝冉冉云中出,剑阁峰开如锐笔。昂首飞云丽九霄,射空紫翠扶桑日。

如椽巨笔生动逼真地描绘了云飘雾浮的奇幻美妙,踏云掠雾,俨然太清。

清嘉庆九年(1804)十二月,清代举人、钱塘知县成都汪仲洋赴京师路过大木树时,对云台美景钦羡有加,欣然作诗《小剑山》:

只疑云欲飞,不知山势峭。潇洒出清挺,孤立更娟妙。银汉淬寒锋,锐利不可鞘。划破漏天漏,娲皇补不到。绝壑凝元阴,万古雪如缟。自从天地开,日月光未照。山鬼与木客,隐隐杂啼笑。安得壁上行,绝顶访祠庙。

在诗中,作者赞美云台山锐峰挺秀,插霄入汉,屯云集雨,如淬炼之剑刃。元阴沉壑,积雪千载,山鬼木客,隐然啼笑,似未辟之洪荒。壁立斧削,安得攀援而访祠宇。高山仰止,可望难即,表达了无限的企慕与向往。

康养胜地

攀岩登山,就是在造化大美中感悟生命之顽强与静美。人头山是剑门山系北面的一组独立的山峰,它孤立地伫立在群山之中。从山的南面看,它就是一座由一块块柱形巨石生成的山峰,刀砍斧劈,绝壁直立,不仅雄伟,而且独特奇崛,像天外飞来一般。整个石壁寸草不生,但在绝壁的缝隙之处,却有数百年树木悬生其上,垂枝挂梢,令人惊叹。在这石壁中间,有一条石缝直达山腰,可供一人通过,石缝顶端,有一天然石窟,传说是太上老君炼丹的地方,人称“老君洞”。只身攀崖入穴,探幽揽胜,别有洞天。道光四年(1824)冬,山东峄县贡生张素含赴隆昌,驻足竹垭子,被人头山吸引,惊为“神山”。他在《蜀程纪略》中写道:“五里,云母(头)山。尖锋如戟,峰顶一庙巍然。相连有小山九,号人头山。题曰:‘九峰连云’。九峰皆酷肖人首。峰顶皆竹木苍翠,望之如九点青螺漂浮水面。令人望海上三神山。”

到了云台山,就走进了自然的怀抱。山体北面稍缓斜,密密层层长满了各样乔灌木,树木来自远古,繁衍生息,历经沧桑,饱经风雨,因而千奇百态。山北,彰显了它的伟岸和阳刚;山南,表达着它的清秀和含蓄。人头山最高峰海拔1254米,相对周边群山,迥然高标。林中清风,山间云霞,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可谓放牧心灵、颐情养志的绝佳之处。在山中,你会真切感受到风调雨顺并非传说而是现实。

春天,万木争荣,古老的樱花堆满山野,艳冶扎眼。驻足驿道望去,俨然嫩雪滚旋还冒着隐隐的气焰。行走山间,新晴繁杏,雾余梨花,草长莺飞,蜂忙蝶乱,有如仙幻。走着走着,冷不丁碰上可食之山韭、野菜、野花、野藤,哪一样都是远离尘嚣而绝无污染的。苔花叶苗,泛着馨香,收获的不仅是口福,更有心灵的愉悦。

夏季清凉,堪为避暑胜地。在绿荫庇护下,或走或坐,清气朗怀,一身清凉无汗,爽快自适。在山垭间赏茶品茗,有如世外。水观音长年累月无偿地供应着清冽的甘泉。于此,当一回茶官。先煮泉水,涤茶器,再冲泡,看雀叶在沸水中起伏翻滚,还原为剔透浅绿的童身。自山中采摘的“老鹰茶”“女儿茶”是山民常饮的上品,带着野性的清美,汤色淡红又干净靓丽,略涩的味儿泛着醇香,消渴生津,败火化食,直把人带回到原始的时光。看云听风,浅饮长啸,过上一段绝无打扰的慢生活,神经全面放松,久在尘嚣中,复得返自然,不禁有了新的体悟。

秋季,满山彩叶缤纷,长青树固守着经岁的苍老碧色,枫树、水青等在秋风中渐次渲染出赤红交辉的美颜,每一处都是秀色可餐。时或与柿子、柰李、猕猴桃、迸裂的八月瓜不期而遇,还会享受一番采野打野食野的乐趣。

冬季覆雪,冰雪载途,冰凌挂珠。往往是山下的雪渐渐消融了,山头仍是一片皑皑,让人一秒穿越回唐朝或宋代,切身体会到“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妙处,体会到“开门雪满山”的静谧敞亮。四围静寂,会心不远,人头山及周边林深树茂,空气湿润,云雾常常神出鬼没,云雾弥漫淹没了村庄、田野和临近的山峦,人头山就漂浮在云端之上,给人以唯我独尊的感觉,故而又有人将其称为“云台山”。晴天,银白的云烟沉浮在山峦的低洼里,沟壑间,悠然分分合合,幻化变态。多数时候人头山巅笼罩着深沉的云雾,如同戴着写意曼妙的云冠,所以又叫“云头山”。

云山之奇险幽妙,惊倒无数文人墨客。嘉庆十二年(1807)八月二十三日,直隶延庆(今属北京市)进士李德淦奉旨赴川解饷,过云台山下驿道,赞叹不已:“凡山之形皆立也。而大小剑山独横出,上兀旁削,草木不生,如高城之无雉堞者。然其崭绝处岞崿崚赠似太阿直上万仞摩天。”(李德淦《蜀道纪游》)云霞如裁,峰峦列屏而胜砚头之九峰,一峰直上而争剑山之尖利,若人头之有飞耳,如鬼神之有红髯,有愈画工之妙,岂借锦匠之奇,更有古驿深藏,实山川自钟天地之灵秀。清末绵阳进士、蜀中三杰之一的陈湋过此作《小剑山》,写其胸中所见畅怀惬意:

即云头山上有高梁寺,九峰峭削,兼绉瘦矗三态,陶文毅云,又名小剑戌。

磨刀割云去,屏风张镜奁。

砚头九华秀,剑外一峰尖。

苦李龙飞耳,香枫鬼有髯。

奇情画不到,只许达摩潜。

下山即大木树,本名达摩树。

咸丰四年(1854)八月十八日,清代大臣文祥住在大木树,在其《蜀轺纪程》中记道:“大木树北有人头山。山直立,上有庙,高极。竟不知当日如何修建也。”人头山植被丰茂,种类繁多,出产多种名贵中草药。如天麻、灵芝、茯苓、杜仲、黄草等。晋·常璩《华阳国志·晋寿县》:“漆、药、蜜所出也。”县志载:药王孙思邈曾“匿迹人头山”采药。“张乖崖镇蜀,欲见之。”还朝之时出剑关路过人头山,“有童子持书迎道左,问知微(思邈)所在。曰:得自途次,不知所在也。乖崖怅然久之。”孙思邈遁迹人头山中采药,当地人只在路上碰到过,但并不知其具体住所。这真是“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孙思邈采中草药,给当地居民治病。至今在人头山一带还存在不少的民间草药先生,用一些简单的偏方或单方给人治病。如,随地采集一些草药锤烂即可敷治无名肿疼,去火止泻,拔火罐治疗扭伤瘀血等。

云台山海拔900米至1300米之间,在这里,可呼吸到大量负氧离子,呼吸到不染一粒尘埃的空气,清心洗肺自不待言。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任国富

供稿:广元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广元市昭化区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