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5日,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的“小博士农场”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科学实践课。课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建走进田间,手持小铲,带领学生一起挖花生、聊科学,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9月15日,北京市怀柔区北房镇中心小学的“小博士农场”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科学实践课。课上,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裕建走进田间,手持小铲,带领学生一起挖花生、聊科学,把课堂搬进大自然。
“大家注意,要顺着根部轻轻挖,别让花生落在地里!”何裕建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学生们蹲在田垄边,有样学样,小心翼翼地将一株株花生从泥土里拔出。他们手捧刚刚收获的果实,脸上写满惊喜与兴奋。五年级学生李钟轩兴奋地说:“原来花生是长在根上的,我还以为和苹果一样结在树上呢!”
作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学校持续推进科学课程改革和跨学科融合,这堂“花生课”正是一个缩影。今年年初,学校专门开辟了“小博士农场”,邀请何裕建教授定期入校指导。学生从春季翻土、播种开始,全程参与花生的种植与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积累了劳动经验,也产生了许多疑问:“为什么花生的果实长在地下?”“它们不需要阳光吗?”何裕建的到来,正好解答了这些困惑。现场,他一边指导学生参与收获,一边向大家科普:“花生是一种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植物。它的根部长有一种叫作根瘤菌的微生物,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成养分,不仅供养自身,还能使土壤更肥沃。”
其实,这堂课不仅是一节科学课或劳动课,更是一堂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实践大课堂。学校科学实践课程负责人王丽美表示:“学校通过‘一粒花生’把科学、语文、劳动、美术等学科有机串联起来。学生在科学课上观察植物生长与微生物的共生关系,在语文课上结合许地山的《落花生》开展读写训练,在劳动课中体验耕种与收获,在美术课上写生、制作自然笔记,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思’。”
学校教学副校长田宏伟进一步介绍,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专家支持,开发了“小菜园成长日记”“稻田里的生态密码”“种子的旅行计划”“植物的奥秘”等一系列以农业与生态为主题的科学实践课程。“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希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理解生命、感受自然、提升科学素养。”田宏伟说。
与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层次科研资源对接,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计能力。学校党总支书记孙荣菊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科学与实践的融合,打造更多彰显北房小学特色的“接地气”课程,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的新时代少年奠定坚实基础。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