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得了乙肝,一直没吃药的人,后来都怎样了?乙肝能自愈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21:30 1

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高流行国家之一。根据中国疾控中心2023年的数据显示,全国现有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约7000万人。

在众多感染者中,有一部分人多年未接受系统抗病毒治疗,他们的身体状况究竟会如何发展?乙肝是否真的有“自愈”的可能?这些问题牵动着无数家庭的神经。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胡必杰教授指出,乙肝的自然史极为复杂,不同个体的疾病进展、免疫应答、肝脏损伤程度千差万别。

要理解这些问题,必须从乙肝的发病机制、免疫应答、病毒特性、治疗标准等多个维度展开分析。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毒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以及血液传播。

感染乙肝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试图清除病毒,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清场”。

乙肝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跃期。很多人在感染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甚至多年保持“健康携带者”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不会进展。

正如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所强调的:“乙型肝炎是一个静悄悄发展的杀手,常常在不知不觉中造成肝组织的严重损伤。”

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乙肝病毒携带者,数年未接受治疗,体检也未见明显异常。于是,有人误以为“我可能是自愈了”“病毒对我没影响”。但事实远比想象中复杂。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指出:慢性乙肝患者即便ALT(谷丙转氨酶)正常,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肝脏没有发生病理改变。

因为ALT只能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而不能全面反映肝纤维化、炎症或病毒复制状态。

2017年《中华肝脏病杂志》刊登的一项多中心研究显示,在ALT正常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约有30%存在中度以上的肝纤维化,甚至出现早期肝硬化表现。

换句话说,多年未治疗、未复查的乙肝患者,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肝硬化、肝癌的道路。

“自愈”一词在医学上并不准确。对于乙肝来说,所谓“自愈”是指人体免疫系统成功清除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转阴,并产生表面抗体(抗-HBs),这才算真正的临床治愈。

根据《柳叶刀感染病学》2022年发布的全球乙肝长期观察研究,成人急性感染者中有90%以上可以自愈,但慢性乙肝患者中,每年自然清除HBsAg的比例不足1%

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文海教授指出:“慢性乙肝患者自然清除病毒的概率极低,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尤其是携带乙肝病毒超过6个月以上的慢性患者,若无干预,病毒可能会长期潜伏在肝细胞中,反复激活,造成肝组织的慢性损伤。

病毒不等于安静。乙肝病毒虽然可能处于低复制状态,但它的“存在感”依旧强烈。它像一个潜伏的敌人,随时可能发动攻击。

2020年《Journal of Hepatology》刊载的一项由中日友好医院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联合研究的论文指出,约有20%的低病毒载量患者在5年内病毒水平再次升高,ALT升高,甚至出现肝纤维化加速进展。

这就像一座看似平静的火山,地表没有动静,实际上地下岩浆正在翻滚。

根据《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只有在具备以下几个条件时,才考虑“观察等待”而非立即抗病毒治疗:

第一,ALT持续正常,无肝功能异常;
第二,HBV DNA水平低于2000 IU/mL
第三,无肝组织学严重炎症或纤维化表现
第四,无家族性肝癌或肝硬化史

但即使满足以上条件,也必须定期复查,包括肝功能、病毒载量、肝脏弹性(FibroScan)等。不能因为暂时“风平浪静”就放松警惕。

目前,中国临床上推荐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类:

一是核苷类药物:如恩替卡韦(ETV)、替诺福韦(TDF和TAF)。这类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缓肝脏损伤进展。

二是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α,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从而清除病毒感染细胞。

国家药监局与中华医学会联合推荐,慢性乙肝首选使用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这两种药物具有安全性高、耐药率低的优势。

但需要注意的是,抗病毒治疗通常是长期性的,不能随便停药。否则容易出现病毒反弹、肝功能失代偿、甚至急性肝衰竭的严重后果。

中医称乙肝为“黄疸”“胁痛”与“虚劳”等范畴,认为其本质为“正虚邪实”,即人体正气不足,病毒与湿热邪毒乘虚而入。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科主任王世民教授指出,中医在乙肝的调理中强调“扶正祛邪、清肝利湿”。

常用中药材如:

茵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柴胡:疏肝解郁,调节免疫;
板蓝根:清热解毒,抗病毒作用明确;
丹参:活血化瘀,改善肝脏微循环。

需要强调的是,中药治疗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避免盲目进补或自行配伍,导致肝脏负担加重。

养肝重在“稳”,稳情绪、稳作息、稳饮食。

第一,忌酒。酒精是肝脏的大敌,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哪怕是少量饮酒,也可能加剧肝细胞损伤。

第二,少熬夜。中医认为“肝主藏血”,夜间是肝脏修复与排毒的关键时段,长期熬夜会削弱肝脏功能。

第三,饮食清淡。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多摄入绿叶蔬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的食材。

第四,情绪平稳。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会通过神经内分泌轴影响肝脏代谢,应避免长期处于焦虑、压抑状态。

一,不可掉以轻心:即便无症状,也需定期复查,不能依赖“感觉健康”来判断病情。

二,治疗要及时:符合治疗指征者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避免拖延导致肝功能恶化。

三,生活需规律:养肝护肝从日常做起,饮食、睡眠、情绪都需平衡调节。

四,中西结合调理: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辅以中药调理,提高免疫力,改善肝功能。

五,重视家族史:有肝癌、肝硬化家族史者,更应加强监测,防患未然。

乙型肝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忽视。多年未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或许今天看似无恙,但病毒的阴影随时可能反扑。

通过科学认知、规范治疗、良好生活方式,每一位患者都能守住健康的底线。

正如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兰娟院士所言:“我们不能等待病毒改变,要靠科学去改变病毒的命运。”

唯有重视,才能预防;唯有正确应对,才能延缓甚至逆转疾病进程。

参考资料与文献

1.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2. 胡必杰等,《中华传染病杂志》,2021年,第39卷,第3期

3. 文海,《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时机的再认识》,《中华肝脏病杂志》,2020年

4. 李太生,《ALT正常的乙肝携带者是否真健康》,《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9年

5. 王世民,《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思路》,《中医杂志》,2021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内科医师老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