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国媒体很快指出,这与此前其他国家领导人访英时机场铺设的猩红地毯形成鲜明对比,斯塔默政府显然因国内民意压力临时降低了接待规格。
文|ho侯神
编辑|ho侯神
3天前,特朗普在今年7月份访问英国后,又二次踏上这片土地时。
特朗普的专机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时,迎接他的不是期待中的红毯与高规格仪仗,而是普通停机坪的水泥地面。
他携夫人梅拉尼娅走下舷梯时,脸上难掩不悦,面对围上来的媒体镜头一言不发,仅匆匆挥手致意便钻进防弹轿车。
英国媒体很快指出,这与此前其他国家领导人访英时机场铺设的猩红地毯形成鲜明对比,斯塔默政府显然因国内民意压力临时降低了接待规格。
这场礼遇降级只是特朗普访英“受辱”的开始,当他的车队驶向温莎城堡时,这座王室行宫的石墙上正上演着更尖锐的抗议。
抗议者用投影仪将特朗普早年与爱泼斯坦的合照投射在城堡西侧塔楼,照片中两人在纽约广场酒店婚礼上并肩而笑的画面。
组织者将设备伪装成摄影器材,在警方介入前完成了这场持续47分钟的视觉审判,现场遗留的传单上写着:权力不该掩盖罪恶。
其实抗议的人选温莎城堡投影也有意思,这儿平时总办王室盛典,现在却成了说这些事的地方,选爱泼斯坦的相关照片,是因为这比喊口号更能说明那些有权人的虚伪。
街头的愤怒同样直白,当天下午上千名名民众参与抗议,从波特兰街游行至议会广场,反对特朗普的口号与鼓点声震耳欲聋。
示威人群举着拒绝仇恨政策、气候正义优先的标语,其中不乏专程从美国赶来的抗议者。
值得玩味的是英国政府的摇摆态度,即便一开始给了特朗普难堪,但后面却还是以最高礼遇对待。
不少人会疑惑,英国突然又摆出如此高规格的阵仗,难道只是单纯的外交礼仪?
要解开这个疑问,得先看看美英双方的需求清单,英国自脱欧后,一直想在科技和经济领域找到新的支撑点。
此次特朗普访英期间,双方签署的《科技繁荣协议》涵盖人工智能、半导体、电信和量子计算等核心领域。
美国黑石集团承诺提供900亿英镑长期投资,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也宣布将在英国建设数据中心,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美国主要金融公司新增的投资超过12.5亿英镑。
这些实打实的合作内容,显然不是虚头巴脑的礼仪能覆盖的,英国首相斯塔默直言这些交易和投资打破了所有纪录,将推动资金在两国间流动。
核能领域的合作更是英国的刚需,英国现有核电站中,超过60%的机组已接近退役年限,欣克利角C核电站虽在建设中,但后续的运营维护、技术升级都需要外部支持。
美国西屋电气在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领域技术领先,这种反应堆占地面积小、建设周期短,正好契合英国多岛屿的地理特点。
双方达成协议后,美国将向英国转让SMRs核心技术,并提供30亿美元的低息贷款,英国则承诺未来10年将核能发电占比从15%提升至25%。
这样的合作对英国而言,是解决能源安全的关键一步,对美国来说能打开欧洲核能市场,又能巩固技术话语权,属于典型的双赢。
而且脱欧后英国与欧盟的贸易摩擦不断,2023年对欧出口额下降了8%,急需开拓新的市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自然是英国的重点争取对象。
此次访英期间,美英就农产品贸易达成初步共识,英国将降低美国牛肉、玉米的进口关税,美国则对英国汽车零部件和威士忌酒开放更多配额。
从这些具体合作来看,英国的高规格接待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基于实实在在的利益考量,国宴更像是为合作铺路的仪式,让双方在友好的氛围中推进具体事务。
但街头的抗议声与羞辱性的投影事件,又该如何看待?难道只是少数人凑热闹,代表不了英国民众的真实态度?
事实上,这次抗议并非偶然,民众的不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特朗普的移民政策是让人最愤怒的,他曾公开表示要收紧对欧洲移民的准入,而英国有近300万移民人口,其中不少人担心政策变化会影响自己或家人的生活。
还有气候政策,特朗普在任期间退出《巴黎协定》,主张发展传统能源,这与英国提出目标相悖,不少环保组织成员认为与美国合作会拖慢英国的气候行动。
民众也对核能合作表示担忧,部分民众担心SMRs的安全性,尤其是在英国多地震带的区域,担心核电站建设会带来环境风险。
还有一个细节引发讨论,查尔斯国王在国宴上特意提到了对乌克兰的支持,这被不少人解读为不给特朗普面子的羞辱性表态,甚至有人觉得这会影响美英合作。
但仔细想想,这种解读其实有些片面,英国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直是对乌援助的重要国家,支持乌克兰是英国明确的外交立场,查尔斯作为英国王室成员,其发言向来代表国家的整体态度,而非个人情绪。
而且美英在对乌问题上并非完全对立,特朗普虽曾表示要减少对乌援助,但也承认支持乌克兰符合西方利益,查尔斯的表态更像是避免后续合作中出现误解,反而有利于双方在关键问题上达成共识。
从某种角度看,这次访英就像一场大型商务直播,白金汉宫是精心布置的直播间,士兵、国宴是特效拉满的场面,特朗普和英国首相就是主播,手里拿着科技、核能、贸易的合作清单,忙着“带货”。
街头的抗议民众则是弹幕区的观众,虽然声音没那么官方,但反对、担忧的声音密集,直接表达对主播和产品的态度。
查尔斯国王的发言,像是直播中途主持人插播的公益声明,既不偏离合作主线,又明确了自身的立场,分寸感把握得很准。
不过在我看来,这次访英最值得琢磨的,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认知差。
英国政府盯着的是长远利益,通过与美国合作,解决科技短板、能源安全、贸易困境等国家层面的问题,所以愿意用高规格接待来营造友好氛围。
但民众更关注眼前生活,英国政府为维持对乌援助已削减国内福利,这种情况下与美国的大额合作自然引发质疑。
移民政策会不会影响家人、气候政策会不会关乎未来、核能项目会不会带来风险,这些与个人息息相关的事,才是他们最在意的。
这种认知差其实很常见,毕竟政府考虑的是整体和长远,民众看重的是个体和当下,但两者并非完全对立。
而且从美英合作的历史来看,这种利益驱动的互动并非首次,二战后,美英通过特殊关系在军事、科技领域深度绑定,比如共同研发核武器、共享情报。
冷战后,双方在反恐、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也从未中断,但每次合作背后,都伴随着民众的讨论甚至抗议,当年伊拉克战争时,英国民众也曾大规模抗议政府跟随美国出兵。
这说明,大国之间的合作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利益是基础,但民意是重要的制衡力量,忽略民意的合作,往往会遇到更多阻力。
特朗普二次访英的这趟行程,最终在红毯的光鲜与抗议的喧嚣中结束。
国际关系的常态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友好或对立,而是利益、民意、立场相互交织的复杂图景。
美英此次合作能否顺利推进,不仅要看双方的利益契合度,更要看能否平衡好民众的诉求。
而其他国家在开展外交合作时,也能从这趟行程中明白,合作的根基不仅是利益,还有民众的理解与支持。
毕竟任何脱离民众的合作,都像是没有地基的高楼,看似宏伟,实则难以长久。
来源:ho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