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在石家庄圆满落幕。论坛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邵彬教授特邀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杨华教授做客《乳事大咖说》栏目,围绕卵巢去势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度对话。两位专家就卵巢功能逃逸的识别与处理、新型卵巢功能制剂新剂型的应用优势、患者
编者按:日前,“第十六届燕赵乳腺癌论坛”在石家庄圆满落幕。论坛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邵彬教授特邀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杨华教授做客《乳事大咖说》栏目,围绕卵巢去势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度对话。两位专家就卵巢功能逃逸的识别与处理、新型卵巢功能制剂新剂型的应用优势、患者依从性管理等临床难点分享真知灼见,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参考。
邵彬 教授: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肿瘤瞭望《乳事大咖说》栏目。今天我们邀请到了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的杨华教授做客我们的直播间,我们将围绕卵巢去势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卵巢去势已成为乳腺癌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针对部分中高危患者,我们通过卵巢功能抑制可以进一步强化治疗效果。但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我们也发现许多患者在卵巢去势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年轻患者发生卵巢功能逃逸,或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潮热、盗汗等。此外,部分患者因长期注射还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硬结等症状。相信杨华教授在临床中也常遇到这类问题,能否请您就卵巢去势过程中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及副反应管理方面的临床经验进行分享?
杨华 教授:非常感谢邵彬教授的提问。您提到的这几个问题确实与临床工作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最关注的是治疗失败的风险。使用OFS类药物时,卵巢逃逸——即抑制失败,是最令人担忧的情况。若与他莫昔芬或托瑞米芬联合顾虑相对较小,因为这类药物既适用于绝经前也适用于绝经后,不受卵巢功能状态影响。
但若与AI类药物联合,我们则更为谨慎。正如刚才学术会议中有专家提到的,来曲唑等药物有时也用于促排卵治疗。若单独使用此类药物,甚至有报道极少数患者出现妊娠。虽然我们未亲眼见过此类极端案例,但仍担心可能导致内分泌治疗失败。值得庆幸的是,临床实践与试验中卵巢逃逸的发生率相对较低,TEXT研究中报道约为15%。而戈舍瑞林的相关数据显示,一年内的抑制失败率略高,但随时间推移,卵巢完全抑制的比例逐渐上升,总体失败率仍在10%左右。
临床上更常见的是患者偶有月经来潮,但检测雌激素水平仍处于绝经范围。因此,如何准确判断卵巢逃逸仍是一个难点。我们通常需结合联合用药情况、月经来潮规律及雌激素水平进行综合评估。
关于如何降低卵巢逃逸,目前尚无法通过改变个体体质来实现。有探讨调整用药间隔的尝试,例如将一个月或三个月剂型根据个体代谢特点进行个性化给药,但这仍属小众探索,尚未有明确结论。在临床中,我们首先会对患者进行教育,强调务必按时注射、不可自行延长间隔。其次,注射部位的选择也很关键。反复同一部位注射可能导致硬结,影响药物吸收。腹壁皮下注射亦有一定技巧,因此我们对护士进行了相关培训,以提高注射成功率,确保药物被充分吸收。
邵彬 教授:感谢杨华教授的分享。卵巢功能抑制失败的发生率确实较低,但对于联合AI治疗的患者,我们仍需保持警惕。因AI药物需在绝经后状态下使用,若患者未达到该状态,则治疗效果可能受到影响。
此外,杨教授还提到监测卵巢逃逸的重要性,尤其是当患者出现月经来潮或雌激素明显升高时,应及时予以关注。同时,规范注射操作、避免单一部位反复注射导致硬结,也是保障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这一点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关于监测方面,虽然指南未作强制要求,但我们在临床中仍会对部分患者进行雌二醇和促卵泡激素(FSH)水平检测。许多患者询问,注射GnRH后FSH显著下降是否算绝经状态。在此与杨教授共同说明:GnRH药物会抑制FSH分泌,导致其水平下降,同时雌二醇也会降低。但这与自然绝经不同,后者因卵巢功能衰竭反馈性引起FSH升高。两者机制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杨华 教授:是的,外源性抑制与内源性卵巢衰竭的机制不同。卵巢功能衰竭后通过正反馈使FSH分泌增多,而GnRH药物则是通过抑制垂体功能降低FSH,机理完全不同,不应混淆。
邵彬 教授:这一点我们与多位专家已达成共识,也借此机会向大家呼吁:使用GnRH药物后出现的FSH下降需正确理解。此外,目前去势药物剂型不断优化,如戈舍瑞林植入剂、亮丙瑞林、戈舍瑞林微球等新型制剂,新剂型在稳定性、安全性和便利性上均有提升。请杨教授分享一下新型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以及对患者治疗的改善。
杨华 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早在20年前我刚工作时就读到过一篇文章,提到药物原料成本仅占整个药物成本的1%,更多成本在于剂型的改进,例如缓释技术。缓释制剂的技术非常关键,比如缓释吗啡或羟考酮,虽然原料成本低,但缓释技术使其具有更高的临床价值。
如今,我们可以做到一针维持28天甚至三个月,正是缓释技术不断进步的结果。新型微球制剂释放更稳定,可能对卵巢功能抑制效果更好。此外,注射方式的改进也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可使用更细的针头,并由皮下注射改为肌肉注射,减轻了患者的疼痛与顾虑。
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较少直接使用三月剂型。虽卵巢逃逸发生率低,但仍存在个体代谢差异的风险。因此,我通常先使用月剂型(28天),待其状态稳定后再换用三月剂型。若连28天剂型都无法达到稳定抑制,则更不敢延长用药间隔。
当前多种剂型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耐受良好的患者可从月剂型调整为三月剂型,由一年12次注射减少为4次,极大方便了患者。这也是医学进步的重要体现。
邵彬 教授:非常赞同杨教授的观点。剂型技术的革新为临床使用带来很大便利,也有助于提升整体治疗水平。关于卵巢抑制中逃逸的问题,杨教授采取了先月剂、再三月剂的严谨策略,确保患者达到绝经状态后再调整用药。这一经验值得大家借鉴,感谢杨教授的分享。请问杨教授还有其他热点希望与大家探讨吗?
杨华 教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多个方面。目前,内分泌治疗在早期乳腺癌中长期降低复发风险的作用甚至超过化疗。尤其是高危患者联合CDK4/6抑制剂后,内分泌治疗地位更加重要。但长期用药最大的挑战在于患者依从性。邵彬教授在患者依从性管理方面是否有相关经验或策略?
邵彬 教授:这个问题非常关键。内分泌治疗疗程长,需保持雌激素抑制或拮抗状态的稳定性,任何波动都可能影响疗效。国内外研究均显示,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患者依从性常出现下降。
因此,第一,需加强患者教育,强调规律用药的重要性;第二,要积极管理不良反应。若副作用明显,患者往往不愿继续治疗。例如注射去势针后出现的潮热盗汗,需通过生活指导、心理准备及药物干预帮助患者耐受;第三,应关注长期副作用,如乏力、食欲下降、脱发、焦虑等,并提前制定策略,如AI治疗时同步补充钙剂、维生素D,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给予保骨治疗。最后,加强科普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治疗信心,也是提升依从性的关键。
杨华 教授:确实,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需要持续5-10年的早期治疗而言,持续的患教和沟通,让患者充分了解治疗、保持信心,是内科医生的重要工作。
邵彬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乳腺肿瘤内科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内蒙古医院 乳腺中心学术主任
副主任医师 副教授
擅长:乳腺癌的精准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综合性治疗。对于复发、耐药、难治性乳腺癌,不同分型:HER2 阳性,三阴性,激素受体阳性,各种转移形式:肝、脑、肺、骨、胸壁转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的综合治疗及副反应处理。
MD Anderson 访问学者
中华医学乳腺肿瘤青年学组委员
北京健康促进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兼副主任委员
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乳腺疾病分委会常委
北京健康促进会肿瘤心脏病专家委员会常委
北京性腺轴疾病防治研究会监事
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协会精准靶向诊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分会委员
杨华 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兼乳腺病区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中国女医师协会乳腺病专业委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癌MDT委员会常委河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委河北省抗癌协会肿瘤内科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抗癌协会乳腺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临床肿瘤学会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