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写、写“人”、“人”用的文学,能否超阶级超政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13:38 2

摘要:2013年5月1日在山东大学演讲时,莫言就讲过,30多年来创作当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把人当“人”来写。也就是“人性”创作;就是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把坏人当好人来写,把自己当罪人来写…即使写一个侵华的日军也应考虑到他们人性的某些方面等等,它是与作家“自我自由创作”、

2013年5月1日在山东大学演讲时,莫言就讲过,30多年来创作当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把人当“人”来写。也就是“人性”创作;就是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把坏人当好人来写,把自己当罪人来写…即使写一个侵华的日军也应考虑到他们人性的某些方面等等,它是与作家“自我自由创作”、“四超”(超阶级超政治超党派超国界)创作、文学的价值和使命就是要揭露黑暗、为人类以及有关人性人生观点等结合在一起形成莫言的系统创作理念体系。

写“人”的文学也是“人”写的,文学作品也是人用(社会接受、传播的,是为“人”服务利用)的。如失去“人用”,文学则失去存在意义。

这样的文学中的“人”,能超阶级超政治吗?

只要作品中的“人”和作者.读者都是“四有”(与“四超”相对)社会中“人”,就不可能超脱。

这本是客观存在的也很简单的道理。

就如诺文委颁奖词,就是删去不同版本涉及阶级、政治一些敏感话语,尽量从文学艺术特色去分析,也无可否认其核心,“将魔幻的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及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强调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展现了中国本土特质与渗透价值结合。“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自然是“现实主义”,这里又是获诺文奖颁奖词,是对他及主要作品评介。“这个世界”,主要是清未到莫言获此奖时的主要作品《蛙》2009年出版发行时期的中国本土,是展现这个时期“中国本土特质与渗透价值结合”,“人”也是这个时期的人类社会中的中国人。

从莫言主要作品如《丰乳肥臂》、《生死疲劳》、《蛙》等作品来看,虽然有夸张.魔幻.虚构.撒谎等等手法,也确实是“都当人写”,也是写人性,可“这个世界中的人”“四超”了吗?哪个人性不具有社会性,就颁奖词“四超”了吗?中国本土特质是什么?渗透什么样价值观?这个“没有真理没有同情“的“世界”没有国界么?“这个世界”中的人没有“四有”(与“四超”相对)只有人性么?

再看读者,当今世界多元,读者多元。莫言文学反映的历史中的人,就莫言自己也不否认有阶级。“四有”的作品让“四有”社会中人读评用,能“四超”么?按唯物史观实事求是观点,就是荒谬可笑。

同样,文学价值和使命就是揭露黑暗也不可能,因为黑白对立存在,就说人性吧,揭露人性假丑恶必有对真善美人性或明或暗的赞和粉,莫言文学也不例外。

他确实写了侵华日军残暴杀人的一面,又写了“救人”人性一面;写了强奸中国妇女一面,又写了“良心自责”人性一面;写了坏的,也有好的。对司马库.余占鳌.瑞典传教士.鲁立人.孙不言.西门闹.八路军.解放军.土匪.国军.“母亲”……无论他怎么都当“人”写,就是无赞揭倾向性,但如颁奖词评介,以清末到本世纪初一黑到底,那揭露中国本土什么特质,渗透什么价值观,这世界没有真理和同情,这个世界中人鲁莽无助且可笑是哪个地方,没有国界吗?没有阶级没有党派没有爱恨和赞揭粉黑倾向吗?

如果小说世界脱离中国本土,写的人、作品中人、用的人不是人类社会中人,作者也是超脱人类的“超人”,那本就不是当今中国,也不是地球上的人,那人性也不是地球上人的人性,还有什么阶级和政治?可客观不是。

中国人民大众了解中国,从清末到2009年,中国人民书写了一部什么样的历史。

我承认莫言确实揭露一些黑暗。但小说中展现的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的人,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去主流的挑黑、抹黑,文学展现的历史,与真实历史比较。只是片面次要真实加抹黑的历史。

然而,莫言一直强调反映中国社会真,在颁奖典礼上答谢认可颁奖词,在“讲故事的人”演讲中讲多个故事证实反映真,在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我的《丰乳肥臂》”,声称这小说历史象征的历史“更逼近历史的真实“。

这自然激起不同立场情感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人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在反对声中,当然也不可能“四超”。

那莫言以及一些人为什么认为他是人性创作,是“四超”创作,看看莫言的解答。

他说,一个作家的态度,看待一个事物要从人的本身来看,不要从政治的角度看,“每个历史人物都是一定阶级中的人,当我们站在文学角度上,要把它变成一个文学中的人物来描写的话,一定要还原他的“人”的本色,这样的作品才是可信的.真实的。”

这里看出,莫言也没没否认(当然无法否认)人有政治.有阶级。

但以“人性”创作就可“四超”,即看待一个事物要从“人”本身出发,站“文学角度”“还原他的人的本色”。一句话,典型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文学中世界居然可以脱离社会,还要让社会中人认可。

而他作品中客观存在“四有”,夸真叫好的人,包括作者自己可以夸真叫好,什么象征历史更逼真,诺文委也称其“历史与现实融合”,但揭批者不能联系实际。那自然更不允许联系阶级.政治。

这样作品,真能如莫言20I3年5月1日在山东大学演讲说的,“可信、真实”!“它的价值几十年后浮现”?

如以“反映真”、象征历史“更逼真”,就如瑞典文学院发布的颁奖词为据,中国有多少人赞同?几十年后会改变吗?我看,等到人类社会“四无”的更高文明阶段,只会离动物界更远,那莫言文学中人性低俗描写今人尤其是孩子见了不宜,那时会放光辉吗?

来源:1蓝天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