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国家网信办聚焦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深入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并通报了第二批典型案例,涉及四类网络“黑嘴”伤企乱象。现邀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何波对案例进行解读。
近期,国家网信办聚焦破坏营商网络环境突出问题,持续深入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并通报了第二批典型案例,涉及四类网络“黑嘴”伤企乱象。现邀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何波对案例进行解读。
胁迫企业“商业合作” 谋取非法利益
案例:“通信圈”等账号胁迫企业进行“商业合作”,谋取非法利益。微信公众号“通信圈”,抖音、微博、微信等平台账号“券业行家”“煤文化”等,长期集纳发布涉企负面信息,以“茶水费”“商业合作”等名义,向企业索取高额费用,并在合作到期前持续发布虚假不实信息威胁企业续签合同。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关闭,账号主体被纳入平台黑名单管理。
专家解读:属于典型的敲诈勒索行为,特别是以“茶水费”等名义向企业索取高额费用、威胁企业续签合同,实质是网络黑灰产的变现手段,已涉嫌刑事犯罪。
歪曲解读涉企公开信息 诋毁企业形象声誉
案例:“国际投行研究报告”等账号歪曲解读涉企公开信息,诋毁企业形象声誉。微信公众号“国际投行研究报告”“IPO超级情报局”、百度百家号“博望财经”等,为博取流量,长期恶意集纳炒作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负面信息,发布“业绩真实性存疑”“营业收入骤然下滑”等虚假不实信息,歪曲解读企业财务报表,恶意唱衰企业经营状况。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禁言处置。
专家解读:属于典型的恶意营销炒作行为,这类案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打着“言论自由”的幌子,通过歪曲解读企业信息获取流量和利益,虽然看似危害有限,但长期累积会对企业形象和市场环境造成严重损害,不仅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关于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的规定,也违反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多部法规要求。
捏造不实信息 恶意诋毁金融机构声誉
案例:“固收嘚啵李”等账号捏造不实信息,恶意诋毁金融机构声誉。微信公众号“固收嘚啵李”“钞票不睡觉”,今日头条、百度、微博等平台账号“首席商业智慧”“九号财经”等,以“标题党”“小作文”等形式长期发布炒作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业绩爆雷”“产品兑付大规模逾期”等虚假不实信息,干扰企业正常经营,影响金融市场稳定。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关闭或禁言处置。
专家解读:属于典型的恶意抹黑诋毁攻击企业行为,利用“网络水军”联动发布涉企负面信息,已经触碰多条法律红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明确规定,禁止商业诋毁,要求经营者不得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发布炒作测评信息 影响市场竞争秩序
案例:“大嘴博士”等账号发布炒作测评信息,影响市场竞争秩序。抖音、小红书、微博、哔哩哔哩等平台账号“大嘴博士”运营主体与某美妆产品企业存在商业利益关系。上述账号多次针对同领域竞争对手产品发布炒作没有法律效力的测评信息,误导消费者,干扰正常市场秩序。涉及的账号已被依法依约采取禁言措施。
专家解读:属于典型的干扰正常市场秩序行为,尤其是针对同领域竞争对手产品发布炒作没有法律效力的测评信息,隐形拉踩、以商养测,名为测评实为“带货”,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公平竞争和公平交易。
中央网信办集中整治网络“黑嘴”伤企乱象并及时通报典型案例,是数字时代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有助于进一步维护企业和企业家网络合法权益,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信心和动力,也有助于厘清舆论监督与恶意侵权界限,提升公众对相关行为的法律意识,对于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