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2025人次,上海援摩医疗队用仁心仁术搭建“健康桥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4:38 1

摘要:1975年,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张柏根作为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队长,带队来到摩洛哥小城塞达特开展医疗援助。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他们就投入到白天门诊、晚上急诊全天无休的忙碌之中。

1975年,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张柏根作为上海首批援摩医疗队队长,带队来到摩洛哥小城塞达特开展医疗援助。还没来得及熟悉环境,他们就投入到白天门诊、晚上急诊全天无休的忙碌之中。

上海是中国最早参与援外医疗工作的省市之一,1963年开始上海就参与援外医疗队派遣工作。1975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由上海组建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

2025年,上海医疗援摩迎来50周年。50年来,上海共有197批、2025人次医务人员不畏艰苦、白衣执甲,用医术架起中摩友谊桥梁。

图片来自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国虽有界,医者无疆。到摩洛哥后,很多时候张柏根要身兼数职,既是普外科医生,又要治疗骨科患者,还协助妇产科医生手术。

张柏根坦言,50年来,他至今难忘当年接受救治的一位摩洛哥产妇的眼神。当时这位产妇在家分娩后,发现胎盘始终没出来,自己将脐带绕在大腿上,来到医院向中国医生求救。经过中国医生团队的精心治疗,产妇康复出院,中国医生的口碑渐渐传播开来。

上海市东方医院的马良翰医生是一位援外医疗“老兵”,2001年,马良翰第一次踏上摩洛哥的土地,带着银针开启了在异国他乡的医疗生涯。他发现中国医生在当地享有极高声誉,尤其是妇产科、骨科和外科,几乎撑起了当地医疗的半边天。谁也没有想到,马良翰与这片土地的缘分持续了14年。14年间,他7次援摩,已将摩洛哥视为第二故乡。

“作为一名中国医生,在异国他乡看到需要救治的病人,能竭尽所学帮助他们祛除病痛,挽救他们的生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马良翰说。

在马良翰眼中,尽管摩洛哥有着干燥的气候、艰苦的条件,但他从未有退缩的念头。“在摩洛哥的日子里,我不仅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文化的传播者。我用针灸这一古老医术,向摩洛哥人民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我的治疗,许多摩洛哥人对中国产生了浓厚兴趣,还有人开始学习中文,希望有朝一日去中国看看。”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时差、距离、语言,都无法冲淡中摩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

2023年9月8日深夜,摩洛哥马拉喀什大区遭遇了一场7.0级的强烈地震,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牵动着中国医生的心。第194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塞达特分队张建海、周珑、严以鸿等人来到了哈桑二世医院,毫不犹豫地卷起衣袖,每人完成了450ml献血。在危难时刻,中国医疗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称赞。

当地条件再艰苦,只要患者需要,中国医生就义无反顾。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的程根祥医生是第83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荷赛马分队队员。他回忆起20多年前的一次重大车祸,6名伤员皆四肢多发性骨折,其中二例胫腓骨骨折,粉碎并错位,还有一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摩方医生都认为这些病人“必残”无疑。

程根祥利用自带的中国钢板螺钉和有记忆功能的聚髂器等内固定材料,施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又做了该院首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时任院长哈那非赞叹:“中国医生具有不计报酬和不怕辛劳的美德。中国医生一直在帮助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技术。”50年间,中国援外医疗队帮助当地医生提高医疗水平,留下一支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50年来,上海援摩医疗队用仁心仁术书写大爱与担当,用医术架起中摩友谊桥梁,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贡献出上海力量。

来源:健康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