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是否成为女性的枷锁——探讨性别平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12:25 2

摘要:在社交网络上,“彩礼该不该退”“高价彩礼算不算卖女儿” 等话题总能掀起激烈讨论。有人视彩礼为传统仪式的温情延续,有人将其视为物化女性的糟粕残余。2023 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彩礼纠纷司法解释征求意见时,女权活动家博主和她的团队收到了上万条来自普通女性的建议 ——

在社交网络上,“彩礼该不该退”“高价彩礼算不算卖女儿” 等话题总能掀起激烈讨论。有人视彩礼为传统仪式的温情延续,有人将其视为物化女性的糟粕残余。2023 年,最高人民法院就彩礼纠纷司法解释征求意见时,女权活动家博主和她的团队收到了上万条来自普通女性的建议 —— 这场关于 “钱” 的争议,实则撕开了中国性别平等进程中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从农村到城市,从法律条文到家庭餐桌,彩礼早已不是简单的 “习俗”,而是父权制度、代际剥削与女性权益困境交织的社会寓言。

在 60 年代出生的博主记忆里,城市婚姻中的 “彩礼” 不过是象征意义的 “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而农村地区的彩礼也带着朴素的劳动力补偿意味。

“三转一响”

但进入 21 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性别失衡的加剧,彩礼逐渐异化为一场全民参与的 “价格竞赛”。2025 年数据显示,江西、福建等地的彩礼金额已突破 30 万元,部分农村家庭甚至需举债支付。

这种地域差异背后,是城乡性别观念与经济结构的双重撕裂 —— 在山东,90% 的已婚家庭涉及彩礼,而上海等发达城市的彩礼比例却低于 40%,折射出阶级差异对婚姻市场的深刻影响。

彩礼

更令人窒息的是彩礼背后的权力逻辑。当法院将 “是否生育”“共同生活时长” 作为彩礼返还比例的判定标准时,女性的生育价值被明码标价:未生育的女性可能面临 90% 以上的返还压力,而生育过的女性最多只能保留 70%。博主的热线曾接到这样的案例:

一位农村女性因男方家庭无法支付彩礼,被迫以 “先孕逼婚” 的方式对抗家庭压力,最终却因孕期身体损伤被判定 “酌情少退”,沦为彩礼制度与生育剥削的双重受害者。

这种将女性身体视为 “履约工具” 的司法实践,让彩礼彻底沦为父权制度的帮凶。

面对司法解释对女性的隐性伤害,博主团队在 2023 年的意见征集中提出关键建议:明确彩礼是 “男方对女方家庭的给付”,而非 “对新娘个人的赠与”,并反对将 “孕育子女” 作为返还依据(因未出生胎儿的权益未被正视)。

最终,“孕育情况” 的表述被采纳,但 “给付对象” 的界定仍未突破传统框架 —— 这场看似微小的胜利,折射出制度变革的举步维艰。

彩礼配图

博主指出,彩礼争议的本质是婚姻制度对女性的系统性剥削。

当法律默认彩礼的合法性,就等于承认了 “婚姻是两个家庭的财产交易”,而女性的主体地位被彻底消解。在农村,高价彩礼往往伴随着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的继承权剥夺;在城市,即便彩礼被返还给小家庭,也难逃 “男方家庭期待养儿防老”“女性被捆绑进夫家责任” 的隐性枷锁。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当社会将生育保障、养老责任全部寄托于婚姻,女性不得不通过接受彩礼来换取微薄的 “风险补偿”,却因此陷入 “用旧制度的糖衣包裹新压迫” 的困局。

彩礼配图

2024 年 2 月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试图平衡这一矛盾,明确 “共同生活情况”“孕育情况” 等返还考量因素。

例如,在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中,一对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并生育子女的情侣,法院判决不予返还彩礼。这一判决虽被视为进步,却仍未触及彩礼制度的根本 —— 当法律将女性的生育、家务劳动视为 “可折算的经济成本”,性别平等的理想依然遥不可及。

在与日本女权学者上野千鹤子的对谈中,博主提到一个关键观察:中国年轻女性面临的 “催婚催生” 压力,本质是独生子女政策与市场化转型共同制造的代际捆绑。当父母将女儿视为 “家庭财产的延续”当社会将婚姻视为 “合法生育” 的唯一通道,女性的身体和人生选择被层层规训。

但破局的种子也在萌发: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用 “共居社区”“多元成家” 等模式重构亲密关系,如欧洲的女性养老社区、中国城市的 “闺蜜共居” 实验,这些实践试图剥离婚姻制度附加的生育、财产、养老等功能,还原亲密关系的情感本质。

网络彩礼配图

在英国伦敦,26 位银发奶奶耗时 18 年打造的 “New Ground 老年共居社区” 成为女性主义乌托邦的实践样本。社区规定 “男人免进”,但允许恋人、子女短期探访,既保障了隐私又避免了传统家庭的束缚。

在中国南京,五位女孩发起的 “共居联盟” 则以更灵活的方式探索新型家庭模式:她们共同分摊房租、制定家务轮值表,甚至用女书文字装饰生活空间,将女性友谊转化为对抗孤独的力量。这些实践证明,性别平等的实现不仅需要制度变革,更需要个体在日常生活中重构亲密关系的定义。

博主自己的经历便是一场温和的反抗。

面对 90 岁父母的 “催婚”,她用幽默打破僵局:“带个女朋友回来怎么样?” 这种看似玩笑的回应,实则是对异性恋婚姻霸权的解构。她强调,性别平等的实现需要 “制度改革” 与 “日常实践” 的双线作战 —— 既要推动反家暴法、继承权等法律的完善,也要在家庭沟通中践行平等理念,比如拒绝 “彩礼是女方家庭补偿” 的话术,将其转化为 “小家庭启动基金” 并明确夫妻共同支配权。

当法律将女性的生育、家务劳动视为 “可折算的经济成本”,当家庭将女儿的婚姻视为 “投资回报”,我们需要的不是对彩礼的修修补补,而是对整个性别制度的重新设计:让生育保障由社会承担而非依赖婚姻,让养老责任脱离 “养儿防老” 的传统窠臼,让亲密关系回归情感联结而非利益交换。

网络配图

博主在热线中听过太多女性的哭声,但她也看到过微光:有女孩带着母亲参加女权脱口秀,用文化冲击打破代际偏见;有夫妻签署 “家务分工协议”,将平等理念落实到日常细节。

这些微小的实践证明,性别平等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每个个体在生活褶皱里的坚持。正如博主所说:“当我们拒绝将自己视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当社会不再用‘习俗’掩盖剥削,彩礼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尘埃。”


“真正的性别平等,

【内容来源于@不合时宜的音频内容】

来源:动物形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