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聚焦“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其“双刃剑”效应引发广泛讨论。它既能让城市会“呼吸”、工厂会“思考”,也让黑色产业链长出了“翅膀”。当AI换脸、AI钓鱼轮番登场,当数据泄露、深度伪造频频见诸热
一道闪电既能照亮黑暗,也可能点燃山火。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题聚焦“以高水平安全守护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其“双刃剑”效应引发广泛讨论。它既能让城市会“呼吸”、工厂会“思考”,也让黑色产业链长出了“翅膀”。当AI换脸、AI钓鱼轮番登场,当数据泄露、深度伪造频频见诸热搜,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如何让这把“双刃剑”握在正义之手,使它成为数字中国的“守护者”?
要知道,传统时代,数据像石油,挖出来就能用。但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也能像火药,一点就炸。某平台“盲盒”事件,一键开出身份证号、住址、社保记录,让普通人“社会性裸奔”;某省电信600GB数据在暗网“打包拍卖”,内含军线号码、基站定位,可被用于精准地缘攻击。教训昭然:数据是活资产,也是活靶子。尤其是在能源、金融、交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数据若只“放”不“管”,受影响不仅仅是个体,甚至会威胁到国家战略安全。
AI一旦沦为作恶帮凶,“万能钥匙”就能打开“万恶之源”。生成式AI让“写稿、画图、敲代码”一键完成,也让“攻击、伪造、散播谣言”链式生成;黑客用AI生成钓鱼邮件,命中率提升近3倍;用AI扫描漏洞,效率是人工的100倍;用AI伪造高管声音,10分钟骗走公司2亿元。更可怕的是,大模型里藏着一只“幽灵”——训练数据含敏感信息,输出便可能“说漏嘴”;算法存在偏见,结果就会“带节奏”。
不是旧篱笆拦不住猛兽,而是新生AI长出翅膀,破坏可能从另一个维度降临。“数据最小化”原则遇上“大模型贪婪胃口”,“告知—同意”机制败给“无感采集”,个人信息边界从“姓名、手机号”扩展到“步态、心跳、眼神”,人脸识别被3D面具骗过,声纹锁被语音克隆秒开。面对人工智能新应用、新变化,若继续用旧规则对付新风险,无异于用“冷兵器”对付“热战争”。
技术问题,首先得从技术破题。联邦学习在原始数据不出本地前提下,通过“数据不动模型动”,让各参与方“看得见价值,摸不着数据”。同态加密让“云端计算”变成“黑箱运算”,服务器“只算不知”。差分隐私给每一条数据披上“噪声披风”,既防“偷窥”又防“内鬼”。区块链把“谁调用、谁修改、谁泄露”全程上链,一链追责,无处可逃。事实上,只有把“安全基因”嵌入算法轨道,才能让人工智能自带刹车、行稳致远。
让人工智能成为守护者,制度保障是关键。今年9月施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把“显式标识和隐式标识”写进部门规章;正在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拟将违法成本大幅提高,罚到“不敢越雷池半步”。但“牙齿”不仅要长,还要“咬合”。建立“数据安全黑名单”,让违法企业“一次失信、寸步难行”;推行“算法安全审计”,对高风险模型“上市必体检、运行必复诊”;探索“数据三权分置”,厘清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数据交易“阳光化”,让灰色空间“见光死”。
守护人工智能安全发展底线,还需政府打好“规则牌”,企业守好“责任田”,公众练好“防骗功”。平台必须把“安全键”放在“发送键”旁边,默认勾选“脱敏处理”选项;行业要把“红蓝对抗”做成“日常体检”,比黑客先找到漏洞;个人要把“个人信息保护”当成“家门钥匙”,陌生链接不点击、人脸信息不滥用、授权条款不滑读。
“科技向善”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制度、一组技术、一种生态。让人工智能成为数字中国守护者,既要算法向善,也要制度向善,如此,才能使每一次创新都惠及人民,让每一次进步都点亮未来。(大河网河声评论员 袁强)
来源:大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