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策展让非遗之美永不凋零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08:00 1

摘要:非遗,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的文化传承。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非遗数不胜数。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约40名京津冀地区非遗策展人集中学艺,包括非遗相关领域从业者、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等,他们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将老手艺与新理念巧妙融合,推进

非遗,记录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见证着绵延的文化传承。京津冀地域一体,文化一脉,非遗数不胜数。在过去的4个多月里,约40名京津冀地区非遗策展人集中学艺,包括非遗相关领域从业者、艺术与设计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等,他们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将老手艺与新理念巧妙融合,推进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京津冀非遗策展人才培养项目组织学员参观非遗展览。

创新破局

非遗技艺走出曲高和寡困境

京津冀非遗策展人才培养项目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承办。招生信息发布后,立刻受到广泛关注,为了保证培训质量,项目通过面试和考核,最终确定了42名学员,其中30名是来自京津冀地区的正式学员,他们需要参与项目的全程学习,课后提交学员学习实践总结和学术论文,考核合格后可结业并授予培训证书。另外12个名额留给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旁听学员,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

■ 为啥学?■

真功夫

把非遗技艺留在孩子心里

学员塔峰是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擅长中国传统古法金银工艺,又精通现代气动镶嵌与气动雕金工艺,作品以花丝镶嵌摆件、器皿和首饰类为主。他经常通过“非遗进校园”的形式,向孩子们推介花丝镶嵌这一古老艺术。

作为传承人,要精雕细琢,体现非遗技艺的深厚功底;作为活动策展人,需要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展示技艺,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如何做好身份转换?带着这个问题,塔峰选择参加培训。

找舞台

策展架起非遗沟通的桥梁

来自河北的学员李静也有类似的学习需求。作为廊坊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她深耕空间环境设计20余年。约10年前,该校建立了首个非遗展馆,把设计和策展的重任交给了李静。多年来,她开过“燕京八绝”非遗工坊,也曾把秸秆搬进展厅,目的就是通过展示让非遗技艺被更多人看见。

“秸秆扎刻是流传于河北省永清县的一种民间扎制艺术,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手艺人用上好的高粱秸秆为原材料,借助卡尺、剪、锥、刀、竹签等工具,攒装、扎刻出各种观赏工艺品,显示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每每提到当地非遗项目,李静都要滔滔不绝地讲上半天,她说,传承人也是通过孜孜不倦地讲述和展示,希望手艺被看见、传下去。

“不少传承人曾和我讲,追求艺术的路上,经常遇到曲高和寡、无人欣赏的困境。很多人尝试转型,给作品‘找舞台’。”她说,非遗策展就可以帮助传承人“找舞台”,可以做传承人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李静想通过项目学习,精进空间环境设计的专业技能,深入了解非遗理论知识。

跨界互动

专家学者登上讲台亲自授课

“希望依托京津冀地区丰富的非遗资源与各领域专家的学术优势,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培育一批既通晓非遗传承与保护,又擅长现代策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北京服装学院院长贾荣林介绍,项目分为“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工作坊实践”三部分。目前,课程进度已过半,学员已经分好小组,正在运用课堂所学开展非遗策展“实训”。

■ 怎么教?■

沉浸授课

解读展品揭秘传承密码

“绣娘们用细腻的针法,把蝴蝶、花、鸟等图案绣在布上,让这块布有了灵魂。”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内,该馆副研究馆员胡小妹对着一件服饰展品,细细解读上面的纹饰。在她身边,学员们饶有趣味地认真听。

这堂沉浸式的时尚策展课是非遗策展人才培养项目的课程之一,胡小妹以馆藏藏品为例,通过讲解各民族服饰的纹样、色彩和装饰特点,揭秘民族服饰文化传承的密码。

胡小妹重点讲解的是贵州紫云布依族服饰,今年被列入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她说,服饰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图腾等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该馆特意将纺、织、染、绣、缝等一道道工序分步骤展示,让观众能近距离感受非遗服饰制作技艺的独特魅力。

此外,博物馆内设有少数民族服饰厅、汉族服饰厅、织锦刺绣蜡染厅等展厅,还有可以和观众互动的民族传统服饰工艺传习馆,常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博物馆,向观众现场展示民族服饰精妙的制作技艺。

策划这些展览活动和内容的,就是策展人。“非遗展示传播需要专门人才,需要大家学会做一名翻译官,连接非遗与观众、传统与当代。”胡小妹说,一名非遗策展人,应该具有美学、社会学、经济学、传播学、心理学、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希望大家能在课堂上汲取各位专家学者之所长,跨界学习,将非遗的魅力展现给更多观众。”

跨界策展

突破壁垒激活多元表达

“跨界”,是多位教师在课堂上频繁提及的关键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苏丹结合自身多年的策展经验,鼓励学员突破学科壁垒,吸收当代艺术、建筑、戏剧等领域的创新方法,尝试“跨界策展”,激活展览的多元表达。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邬建安从展览的结构与观众体验切入,提出非遗策展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公众的兴趣与参与度。他也鼓励策展人进行跨界思考。例如,将刺绣与芯片制造、剪纸与建筑结构进行对比,打破“非遗就等于手工艺”的刻板印象。

课堂上,约30位专家学者依次登台,讲授了一堂堂精彩的“大师课”。

传承人故事

通草花“永不凋零”

李依凡在制作通草花。

通草取茎、旋切成纸,将一朵朵“绽放”的通草花插入精油瓶里,花香芬芳,吸引游客纷纷驻足,闻香识花。这一幕发生在王府井“予寻京喜”艺术非遗“中国礼物”旗舰店里,用花香引来围观的,是宋安和他的妻子李依凡。作为通州区非遗通草花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纸塑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宋安专注于钻研纸造型艺术等,致力于做“最懂折纸”的人。

重拾“失传”的技艺

20多年前,这对夫妻为了学习通草花制作技艺,跑遍全国寻访老师傅。如今,作为技艺传承人的他们,正尝试创新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门技艺。于是,宋安报名参加了本次非遗策展人才培养项目。这次展示活动,也是项目的实训之一。

“通草,是一种木本植物,也是一味中药材。通草花不是一种花,而是用通草制作而成的工艺品。它原本是用来观赏的,我们把它和精油搭配,制作成香薰,用形态和香气‘以假乱真’,果然吸引大家的好奇。”利用课程间隙,宋安向学员们分享了这次在“中国礼物”店展示的经历。

面对学员们的好奇,他还秀出技艺:利用一根木棒形状的通草茎,经过削、剪、捏、捻、搓等一系列精妙的手法过后,一朵朵栩栩如生的通草花在指尖“绽放”。神奇之处在于,凑近看,也很难找出以假乱真的破绽。

“早在明清时期,通草花就在皇宫内十分流行。由于通草花以植物制成,不仅仿真,而且轻柔,戴在头上非常舒适,因此很受后宫嫔妃欢迎。”宋安把通草花的历史娓娓道来,“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提倡后宫将头上戴的金银珠翠换成通草绒花。这个片段并非编剧杜撰,而是出自历史真实记载。”

后来,随着工艺繁荣,通草花逐渐在民间流传。“过去,老北京花市就有卖通草花的,过节妇女有簪花的习俗。”宋安话锋一转,语气带着遗憾,“曾经这样热门又辉煌的手艺,如今却很少有人知道了。我们夫妻俩希望重新拾起这项‘失传’的技艺,让通草花‘永不凋零’!”一句深情的表白,道出了宋安参与非遗策展人才培养项目的初心。

了解非遗的窗口

“每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与技艺相伴相生的动人故事,手上握着的是代代相传的精湛技艺。而策展就是一扇窗口,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技艺的独特价值。”宋安说,策展是传承人必备的技能,通过有意思的展示方式,吸引更多目光,为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之前,大家可能更倾向于从艺术的角度来做非遗展览和推广。艺术当然好,但难免曲高和寡。渐渐地,我开始从传播角度或观众角度看问题。换个思路就豁然开朗了,展示非遗的形式不局限于简单的物品陈列,而是从视、听、嗅、味、触等多感官去感受和体验。新鲜的展览方式吸引到了观众。”他说,未来希望用大家能够看懂和接受的方式,把非遗之美“翻译”出来。本报记者 何蕊 受访者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