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座外表平凡的小院,成为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总部。几位志同道合、为民族未来摇旗呐喊的先行者,在小院中商议创办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报纸——《每周评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陈独秀进行深入报道,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1919年,《
▌高小龙 著 穆力兵 绘
这座外表平凡的小院,成为现代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总部。几位志同道合、为民族未来摇旗呐喊的先行者,在小院中商议创办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的报纸——《每周评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陈独秀进行深入报道,认为它是“人类社会变动和进化的大关键”。1919年,《每周评论》还摘发了马克思所著《共产党宣言》的部分章节。由于院落太小了,蔡元培还在北京大学内为他们提供了编辑、活动场所。
陈独秀的言行,无疑触碰动摇了反动军阀统治。不仅他自己被捕入狱,也给身为校长的蔡元培带来压力。反动势力一次次给蔡元培施压,攻击诋毁陈独秀。蔡元培虽然一方面力保陈独秀的教授职位,一方面又不得不采取了文理合并、不设学长的缓兵之计来应付反对派。可性格耿直、一向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陈独秀对此无法接受,决定离开北京大学。1920年2月,他出狱后离开北京回到上海,开启了他与留在北京的李大钊共同创立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
2015年,西城区政府出资对陈独秀故居中的住户进行了腾退搬迁,并开展了修缮工程。小院东侧原有厢房一间半,西侧原来也有房屋,后来因附近增建楼房而被拆除,只好砌筑了一道院墙。2021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在小院北房内设置了《历史上的新青年》展览,在南房设置了《陈独秀在北京》专题展览,西侧墙面镶嵌了反映《新青年》编辑部的铜浮雕,对全社会开放。故居在展览设计方面也是大胆创新,复原了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个别场景、展出了多件电视剧中的道具,使参观者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北房门外,在当年原位置还悬挂了复制的“新青年社编辑部”木制牌匾,屋内墙上突出展示了221篇在《新青年》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并在下方配有电子触摸屏可以仔细查阅。小院现已成为北京红色旅游的重要网红打卡地。
顺着当年陈独秀上班曾走过的路线,从小院步行3分钟就可走到北京皇城遗址公园,继续走10分钟就可到达同样在2021年布置了展览,对社会开放的北京大学旧址——北大红楼。它如今已开办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楼内阅览室等多处房间复原了1919年时的场景。这两处利用革命文物开办的纪念馆,成为许多青少年缅怀革命先烈、探寻红色基因的首选之地。 (5)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