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笑翻天,线上遇冷场?为啥同一个段子有两种效果,真相不简单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5:09 1

摘要:今年的《喜剧之王单口季》还是迎来了大结局,最后的冠军竟然是翟佳宁,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综艺。

文 /编辑:红墨

今年的《喜剧之王单口季》还是迎来了大结局,最后的冠军竟然是翟佳宁,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综艺。

说白了就是找了一堆专业的演员,去讲笑话逗大家笑,谁说的最搞笑,获得的票数最多就是冠军。

但作为冠军翟佳宁的段子也有不好笑的时候,他说了一个恋综的话题,一个男嘉宾叫威廉,他问台下男观众:假如咱一个月就能挣四千五,你敢叫威廉吗?像我底薪就三千七,我也有英文名:Loser(失败者)。

这是《喜剧之王单口季》的录制现场,台下反应并不热烈,但这个段子在线下讲时,每次都炸场。

这事儿挺有意思,一个段子,两种命运,背后其实是脱口秀这门生意在两个舞台上的不同活法。

翟佳宁后来拿了《喜剧之王单口季》的冠军,可他对这个“垮掉”的段子一直念念不忘,他觉得它挺好的,怎么上台比赛就不灵了呢?

咱们先看看这个段子本身,他在线下讲的时候,台下坐的是真金白银买票进来找乐的观众。

大家累了一天,晚上挤在小剧场里,演员站在台上说“咱一个月挣四千五”,观众一听就乐了,觉得这哥们儿真敢说,跟自己是一伙的。

那种感觉就像几个朋友凑在一起吐槽生活,你一句我一句,有共鸣也有释放,笑点自然就炸了。

可到了节目录制现场,一切都变了,那边的观众不光是来找乐的,他们还带着镜头感,知道这段表演将来要播给全国观众看。

你再说“月入四千五”,有人觉得真实,有人觉得太低,还有人压根没感觉,那种亲密无间的共情氛围一下子就被打散了,段子失去了土壤,自然就凉了。

翟佳宁不是第一个遇到这种问题的演员,很多从线下走出来的脱口秀演员都发现,小剧场里好笑的梗,搬上电视或者视频平台之后,效果可能差一大截。

这不是演员的问题,也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舞台规则不一样。

小剧场像是一个朋友圈,可以聊私房话题、内部笑话;而综艺舞台像是一次公开演讲,你得讲大家都关心、都能听明白的事儿。

翟佳宁后来明白了这个道理,他不再只讲自己的事儿,而是开始观察大众的生活,他讲相亲角、讲外卖、讲社交媒体上的虚假美好,这些话题人人都能插上嘴,也更容易引发广泛讨论。

他真正夺冠的那场表演,说的就是节目本身的“内幕”,他调侃发起人从不露面、气氛组永远同意、甚至吐槽节目组把淘汰的人拉回来拍宣传片。

这些内容既真实又敢说,现场观众听得过瘾,屏幕前的观众也觉得新鲜,你看,还是那个翟佳宁,但他找到了线上舞台的节奏。

脱口秀这几年特别火,线上节目一部接一部,演员一个个成了明星,但很多人没看到的是,线下的小剧场反而越来越难做。

有些场子观众寥寥无几,演员还得硬着头皮讲,线上节目需要大量的内容,一年能消耗几百个段子,但好的创作需要时间积累,哪有那么容易。

现在有些线下演出甚至不再是传统的讲段子,而是搞互动、玩相亲,因为那样更卖票,这倒也不是坏事,但总觉得少了点脱口秀原来的味道。

说到底,翟佳宁的这个段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脱口秀行业的现状,演员不能只会一种打法,得学会在不同舞台上切换模式。

观众也没有高低之分,只是在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笑点,行业要想健康发展,不能光靠线上火爆,还得有线下的坚实基础。

好演员是从小剧场磨出来的,好段子是从生活里泡出来的。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

笑是刚需,但让人笑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门懂得“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智慧。

来源:淩轩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