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纪念建院75周年,辽宁省人民医院党委统筹策划了“省医人讲述历史”项目的同时推出“省医从这里出发”系列报道,全景展现辽宁省人民医院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脉络,一代代省医人的工作历程,学科建设关键节点的事件、成就以及阶段性成果。
开栏语:
2024年是辽宁省人民医院建院75周年。75年来,一代代省医人始终紧跟国家发展脉搏,聚焦国家政策、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为卫生健康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为纪念建院75周年,辽宁省人民医院党委统筹策划了“省医人讲述历史”项目的同时推出“省医从这里出发”系列报道,全景展现辽宁省人民医院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脉络,一代代省医人的工作历程,学科建设关键节点的事件、成就以及阶段性成果。
本期,我们介绍为辽宁超声医学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陈绯。
陈绯,1935年5月14日生于吉林省吉林市。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中共党员,辽宁省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主任。
196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1962年在沈阳南湖医院从事临床内科工作。1969—1979年,在铁岭地区人民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70年代,曾开展肝吸虫病社会调查与临床治疗观察。
1979—1980年,参加全国理疗医师高级进修班脱产学习理论一年。1981年起,从事超声诊断工作。1986年,组建辽宁省人民医院物理诊断科,任科主任,辽宁省人民医院超声诊断水平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曾任中国超声医学会全国腹部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超声分会委员、《临床医学影像》杂志编委。1987年,开展实时线阵超声经腹部、会阴部探查前列腺肥大症的方法与图像分析,刊登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上,为国内首篇报道。1988年,开展颌下腺正常值、疾病的测值与图像分析,刊登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上,为国内首篇报道。先后开展B超诊断喉部占位性病变的研究、介入超声临床诊断治疗的应用研究等。1994年,与沈阳建工学院计算机系佟伟光教授合作,开展医学超声图像处理与自动诊断系统的研究,被列入辽宁省卫生厅科研项目。1997年,该成果获辽宁省政府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年来,共发表学术论文28篇。
口述:陈绯
采访:金瑷瑛
时间:2024年7月1日
地点:院史馆
整理:孙晶晶
15岁的我报名成为抗美援朝卫生兵
金瑷瑛:您是我们省医前辈中参加过抗美援朝医疗救援的代表,请您讲讲当时的情况。
陈绯: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15岁,那是1950年12月25日,我去报名参军。经过4个月的训练,16岁的我就去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当时鸭绿江上的桥已经炸断了,我们从安东火车站就是现在的丹东火车站出发,坐的是运送物资的专列,人就站在夹缝里,在临时搭的浮桥上一点点蹭着过了江。入朝后,我被分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分部做护士工作,主要负责护送伤员,就是把前线治不了的伤员运回国内救治,从朝鲜的阳德郡到现在的丹东,本来2个多小时的路程,我们走了一个多月——因为白天火车必须在山洞里躲避轰炸,晚上才能开,所以火车就这么走走停停地开了一个多月。我们在车上不仅要给伤员发药、换药、治疗伤口,还要给他们做饭、喂饭。那时候给伤员止血消炎哪有青霉素啊,那太珍贵了,都只能用磺胺类消炎药。我那时候可能年纪小,也不知道害怕,就是一心想胜任护理工作,想救人、多多救人。当时只想着救治伤员就是我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好。当时的部队经常改编,随后我又被分配到志愿军二分部十七兵站医院继续做护士工作,继续救治伤员。生活条件很艰苦,住在我们自己挖的防空洞里、露天吃饭……
1951年冬摄于朝鲜。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分部十七兵站医院护士二班合影(上排右一为陈绯)
左图为陈绯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右图1952 年陈绯于朝鲜战地防空洞旁
感谢组织的多方面培养使我提高了本领
金瑷瑛:您回国后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辽宁分院南湖医院工作过吗?您觉得当时的工作对您帮助最大的是什么?
陈绯:我是1953年9月从朝鲜调回到东北军区的,因为年龄小,我被部队送到了中国医科大学学习。1961年9月毕业,被分配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辽宁分院南湖医院工作。1969年,全院迁到铁岭,我就在铁岭地区医院工作。铁岭专区当时管辖6个县,病人多、病种全,所以我觉得在铁岭这10年,全院医护人员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医疗水平也有所提高,技术提高得非常快,我们也为铁岭地区人民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很多问题。1979年,我们迁回沈阳,重建辽宁省人民医院。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对从铁岭回迁的235名职工做了安排,非常幸运,我正好参加了全国理疗医师高级学习班一年,毕业后,回院徐主任就教我超声诊断。
我是辽宁省最早接触到B超的医生 做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探索
金瑷瑛: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从事超声诊断学科的工作呢?
陈绯:1979年,我45岁的时候,辽宁省采购了3台B超仪,其中一台B超仪分给了辽宁省人民医院。当时谁也没见过,不知道是干什么的。我们医院理疗科主任徐衡因为去北京学习时见过,所以他一眼就认出来这是B超仪。会日文的徐衡主任就带着我们根据这台仪器的日文说明书一点点琢磨。
我们省医院开始做B超在全国算是比较早的,所以咱们的超声技术应用起步也是比较早的,这也是我从事超声学科探索的开始。
当时,我们越琢磨就越兴奋,以前大家诊断疾病都靠手摸,现在好了,能看着腹腔内的情况了,很神奇啊!这就像给大家打开了一扇窗户。
那个时候我们就带着这股兴奋劲儿,开始跟其他科室合作,我和普外科合作研究肝脏肿瘤的诊断,和口腔科黄丽华、孙福锡主任合作搞一些科研课题,和耳鼻喉科尚家珍主任合作开展耳鼻喉科超声,当时我们应该是全国最先开展耳鼻喉超声的。1987年开展的实时线阵超声经腹部、会阴部探查前列腺肥大症的方法与图像分析的报道和1988年开展颌下腺正常值疾病的测值与图像分析的报道,都是国内首篇报道,刊登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上。
陈绯在操作省医院的第一台B超仪
1993年开始研究用计算机打印超声诊断报告
金瑷瑛:您的研究可以说是超声医学里程碑式的进步,请您讲讲当时的情况。
陈绯:随着彩超技术的成熟,开始有了小探头,这样我们就能开展小器官诊断了,可以看眼睛、口腔、甲状腺等,宋琪大夫先开展了关节超声诊断,我们的超声诊断技术也越来越成熟。1989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介入超声临床诊断治疗的应用研究,为临床诊断开辟了一项新的诊断治疗方法。
当时我们的超声报告都是手绘的,就是说用B超仪探测到疾病情况,我们得把疾病画出来给临床医生,这手绘的精确度肯定没那么高。后来,我听有人说计算机能跟B超仪连接上就能看到图像、还能打印出来。这多好啊!于是,“能有打印版的超声报告”就成了我那个时候最大的梦想。
陈绯教授在操作省医院的第一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大约1992年,我参加医院的计算机学习班,开始学计算机打字,学习打印。1993年我与沈阳建工学院计算机系佟伟光老师合作,开展医学超声图像处理与自动诊断系统的研究,当时被列入了辽宁省卫生厅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医学超声图像应用计算机处理的设计思想与体会”在辽宁省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交流。“计算机B型超声图像处理与专家诊断系统的研究”科研课题经过3年的潜心研究,也终于取得成果,1997年通过了辽宁省成果鉴定,并获得了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我的梦想算是实现了。
陈绯教授在和医生们讨论病例
来源:在线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