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9月17日的两条记录,让罗永浩再次站在舆论风暴眼。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两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案由是与紫辉创投的借款合同纠纷,履行情况""全部未履行"",执行法院直指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更扎眼的是,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罗永浩,直接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9月17日的两条记录,让罗永浩再次站在舆论风暴眼。锤子科技(成都)股份有限公司新增两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案由是与紫辉创投的借款合同纠纷,履行情况""全部未履行"",执行法院直指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更扎眼的是,这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罗永浩,直接持股22.67%,总持股35.91%。而就在半年前,他掌舵的交个朋友控股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持续经营业务收入6.19亿元,期末现金及等价物2.39亿元。一边是被法院认定""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一边是直播公司账上躺着2亿多现金——罗永浩的""真还传"",到底卡在了哪里?
执行信息公开网的裁决书里,藏着这场纠纷的核心:苏州紫辉盛网创业投资企业(有限合伙)与锤子科技的1500万元借款合同纠纷。股权穿透后,紫辉创投由郑刚实际控股,而这笔钱的性质,正是双方撕了3年的根源。
2023年1月,罗永浩的AR公司细红线融资后,提出用3.72%股权补偿锤子科技老股东,条件是老股东放弃回购权。紫辉创投本可通过3家公司获0.69%股权,但郑刚炸了:""这方案难以接受。""罗永浩的回应很直接:""投资不是借款,失败了就是失败了。补偿是情义,不是法理。""
这话听着坦荡,却藏着创投圈的灰色地带。现实中,大量VC投资协议里藏着""回购条款""——若公司5年内未上市,创始人需按本金+利息回购股份。紫辉创投当年投锤子科技时,是否签了类似条款?郑刚的""难以接受"",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明股实债""的默契被罗永浩用""情义""推翻。
法院的认定更关键:""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这里的""履行能力"",到底指锤子科技,还是罗永浩个人?工商信息显示,锤子科技早已停止经营,而罗永浩的交个朋友公司2025年上半年净利5500万,现金2.39亿。公众自然会问:老板有钱,为啥不替公司还债?
但公司法的边界在此划下红线:交个朋友与锤子科技是独立法人,罗永浩作为锤子科技股东,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可法院为何认定""有履行能力""?或许是因为罗永浩作为实际控制人,对锤子科技的债务处置有决策权——他曾公开说""郑刚的钱放在最后一笔还"",这是否构成""拒不履行""的主观故意?
这场纠纷的起点,是罗永浩试图用新公司股权""抹平""旧公司债务。2023年,他提出用细红线3.72%股权补偿锤子老股东,本质是想通过""情义补偿""让老股东放弃回购权。彼时他说:""很多老股东签了字并感谢,因为他们知道投资有风险。""
但郑刚的反对,撕开了创业者与资本的""失败切割""难题。作为紫辉创投的GP(普通合伙人),郑刚要对LP(有限合伙人)负责——LP投钱时,可能正是冲着罗永浩的个人IP和回购承诺。当锤子科技失败,郑刚若放弃回购权,等于告诉LP""钱打水漂了"",这会砸了自己的募资招牌。
罗永浩或许没意识到,他眼中的""情义补偿"",在郑刚那里可能是""责任逃避""。VC行业的潜规则是:当创始人用个人信用背书回购条款时,股权投资早已变成""带风险的借款""。罗永浩说""投资不是借款"",可现实中,多少VC靠着""明股实债""的回购条款,在创业失败时仍能收回本金?
矛盾激化后,双方的""ID战""更具象征意义:罗永浩开播客""罗永浩的十字路口"",郑刚改ID""郑刚的红绿灯""。一个在""十字路口""寻找新方向,一个用""红绿灯""卡住旧债务——创业者总想向前走,资本却要回头算账,这几乎是所有失败创业项目的宿命。
更戏剧性的是,罗永浩很快搁置了AR项目。他说:""研究一年多发现,AR眼镜十年内难商业化,烧了很多钱。""这意味着,本可用来补偿老股东的细红线股权,瞬间成了""废纸""。郑刚的0.69%补偿泡汤,只能回头追讨1500万借款——罗永浩用一个新失败,终结了用新希望解决旧问题的可能。
公众对罗永浩的""还债能力""有个幻觉:直播带货这么赚钱,还1500万不是小菜一碟?交个朋友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公司收入6.19亿,现金2.39亿,场均直播销售额100万-250万。这些数字,让""罗永浩有钱不还""的质疑甚嚣尘上。
但真相藏在财务细节里:交个朋友的6.19亿收入,是公司营收,而非罗永浩个人收入。作为股东,他能拿到的分红,需先扣除公司成本、税费、留存收益。2024年交个朋友净利0.55亿,假设罗永浩持股30%,可分红仅1650万——这刚够还郑刚的1500万,但公司要发展,不可能把所有利润都分红。
更关键的是罗永浩的""债务排序""。他曾公开说:""优先还其他债主的钱,郑刚的钱放最后,因为他长期造谣诽谤。""这暴露了""真还传""的本质:它不是严格的债务清偿计划,而是掺杂着情绪的""道义承诺""。当""真还""遇上""情绪报复"",公众期待的""英雄式还债""就变了味。
郑刚或许正是看透了这点,才坚持走法律程序。2024年9月罗永浩说""郑刚的钱放最后"",2025年9月锤子科技成失信人——这一年里,罗永浩的直播公司赚了钱,却没还郑刚的债。法院认定的""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或许正是基于这份""主观故意""。
这场纠纷最值得深思的,是创投圈的""回购条款""潜规则。罗永浩说""投资不是借款"",可现实中,大量早期投资协议里都藏着回购条款:若公司5年内未上市/被并购,创始人需按""本金+年化8%-15%利息""回购股份。这种条款,本质是把股权投资变成""有风险的债权""。
锤子科技融资时,紫辉创投是否签了回购条款?郑刚从未明说,但他的愤怒或许源于此:若有回购条款,罗永浩就该按协议还钱;若无,他为何追着要?罗永浩的""情义补偿""方案,恰恰默认了""本无需补偿""——他想用钱买""体面"",郑刚却想要""按规矩来""。
这暴露了中国创投生态的畸形:一方面,VC们嘴上说""支持创新、容忍失败"",另一方面,却用回购条款把风险转嫁给创始人;一方面,创业者用个人信用拉投资,另一方面,失败后又想用""投资有风险""逃避责任。罗永浩与郑刚的矛盾,不过是这个畸形生态的缩影。
更讽刺的是,当罗永浩搁置AR项目、转向播客时,他其实完成了对自己的""失败切割""——新事业与旧债务彻底隔离。但郑刚作为GP,却无法对LP说""失败了就认了""。LP投钱给紫辉,是相信郑刚能控制风险,而郑刚控制风险的手段,可能就是当初让罗永浩签的回购协议。
罗永浩的""真还传""曾是直播界的神话。他从""行业冥灯""到""还债英雄"",靠的就是""卖艺还债""的悲情叙事。公众相信他会""真还"",甚至愿意为这份""情义""买单——看他直播,等于支持还债。
但""优先还其他债主,郑刚的钱放最后""的言论,让这个叙事出现裂痕。公众期待的""真还"",是""按顺序公平还债"",而非""看心情挑着还""。当罗永浩把个人情绪凌驾于债务清偿之上,""真还传""就从""道义史诗""变成了""私人恩怨""。
更致命的是""失信被执行人""的标签。在中国的信用体系里,""失信""意味着限制高消费、影响企业合作,甚至牵连子女。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其个人信用与商业价值深度绑定——交个朋友的直播间里,""罗永浩""三个字就是最大的IP。当这个IP沾上""失信""污点,公众还会为他的直播买单吗?
交个朋友2025年中期净利0.55亿,同比是否下滑?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罗永浩需要尽快解决这场纠纷——不是为了郑刚,而是为了保住""真还传""的叙事根基,保住直播带货的基本盘。
罗永浩与郑刚的拉锯战,本质是中国创业生态中""失败退场机制""缺失的产物。当创业公司失败,创始人与投资人该如何切割责任?是靠""情义补偿""还是""法律条款""?是GP向LP谢罪,还是创始人独自承担?
罗永浩的错,或许在于想用""情义""替代""规则""——他以为用新公司股权补偿就能抹平旧债务,却没意识到资本世界的""规则优先于情义""。郑刚的执念,或许源于VC行业的""生存焦虑""——若不对失败项目追责,LP下次就不会再投钱。
这场纠纷的结局,可能比""罗永浩还钱""更重要:它提醒所有创业者和投资人,在签投资协议时就该想清楚""失败怎么办"";提醒行业,需要建立更清晰的""失败退场规则"",让创始人能体面转身,让资本能理性止损,而不是靠""红绿灯大战""和法院传票来收场。
罗永浩的""十字路口""还在继续,郑刚的""红绿灯""也未熄灭。但对中国创投圈而言,这场拉锯战该有个""终局""——不是谁赢谁输,而是如何在失败后,给彼此留一条体面的路。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