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人员在中国青龙山化石保护区发现的28枚恐龙蛋化石上,首次使用了碳酸盐铀铅定年法(U-Pb),准确测定出这些恐龙蛋的“出生时间”——距今约8600万年,正处于白垩纪时期。
一枚恐龙蛋8600万年的沉默,被一束激光打破。
研究人员在中国青龙山化石保护区发现的28枚恐龙蛋化石上,首次使用了碳酸盐铀铅定年法(U-Pb),准确测定出这些恐龙蛋的“出生时间”——距今约8600万年,正处于白垩纪时期。
这项研究为理解恐龙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适应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研究成果也已于发表在了《地球科学前沿》期刊。
过去,古生物研究中常用的年代测定方法,依赖于化石周围的沉积物、火山灰或岩石层的放射性元素进行测定。
这些方法虽广泛使用,但存在一个结构性问题——它们确定的是“周边年代”,而不是化石“本体”的真实形成时间。
在青龙山的恐龙蛋研究中,科研人员直接从蛋壳中提取方解石样本,通过微型激光刮取化石表面,析出矿物微粒,再进行铀铅同位素比值分析。
这个过程避免了外部地质条件对数据的干扰,让化石真正“自己说话”。
研究团队指出,这批恐龙蛋大多数属于图苗岭树蛋龙(Placoolithus tumiaolingensis),这是一类通过蛋壳形态而非骨骼来归类的恐龙种属。
蛋壳呈略扁球形,长度在120至170毫米之间,壳体厚度不超过2.4毫米,具有较高的多孔性。
蛋壳的多孔结构,可能是恐龙为适应低温环境而自然演化出的特征。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时间坐标,我们很难判断这种结构究竟是长期演化的结果,还是短期气候波动的应急机制。
研究合著者、湖北地质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员毕超指出,这一研究团队原本只是出于好奇,尝试对蛋壳中的方解石进行铀铅测年,没想到结果如此清晰。
他强调,该技术虽在地质学中早已成熟,但在化石分析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高度精密的仪器支持和严格的实验流程控制。
此外,样本一旦受到外部污染,哪怕是微量的化学成分入侵,也可能导致数据偏差。
多伦多大学地球科学系研究员赫里贝托·罗钦-巴尼亚加(Heriberto Rochin-Bañaga)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铀铅系统是目前最精确的地质年代测定方法之一。
青龙山恐龙蛋化石保护区,是目前中国已知规模较大的恐龙蛋集中出土地之一,三个化石点共出土了超过3000枚恐龙蛋,其中大部分保存完好,具有明显的三维形态。
研究人员指出,铀铅定年法的成功应用,首次为这些沉睡亿年的“生态档案”贴上了清晰的时间标签。他们计划将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在附近其他白垩纪遗址上开展相似研究。
如果技术逐步成熟,这一方法有望推广到全球200多个恐龙蛋遗址,系统性地重建恐龙的繁殖演化史。
恐龙蛋的故事,远不只是地质时间中的一个小节点。它既是恐龙演化历程的见证,也是我们今天理解史前生命的重要切口。
科学不是为了制造惊奇,是为了更精确地还原历史。这一次,中国科学家们用“原子钟”般的定年技术,为恐龙蛋开出了一张“出生证”,也为古生物学打开了一扇更清晰、可验证的大门。
在青龙山的岩层中,恐龙蛋沉睡了8600万年。如今,它们不仅“醒来”,还开始了“说话”,在向我们讲述恐龙的过去。
来源:晓婷医生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