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网友在西贝后厨里,看到了2024年5月19日生产的羊前腿,算下来已经放了快4个月;还有标注“冷冻南瓜泥”的食材,保质期居然有24个月,到现在也存了11个月。
2025年9月,罗永浩和西贝餐饮的争执突然闹得沸沸扬扬,预制菜这事儿又一次被推到了大家眼前。
本来西贝想靠开放后厨回应罗永浩的指控,显得自己没毛病,可谁能想到,这一开放反倒让问题更明显了。
有网友在西贝后厨里,看到了2024年5月19日生产的羊前腿,算下来已经放了快4个月;还有标注“冷冻南瓜泥”的食材,保质期居然有24个月,到现在也存了11个月。
看到这些,估计不少人都会跟我一样犯嘀咕:咱们在外吃饭,到底还能不能避开预制菜?
说到这可能有人会问,商场里的餐饮店为啥非要用这些存放很久的食材,就不能现炒吗?其实不是他们不想现炒,是真的没条件。
我特意查过《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里面写得很清楚,大型商场的地下区域,只要餐饮场所面积超150平方米,或者座位多于75个,就一律不能用燃气。
就算是在楼上的餐饮店,想用上燃气也得闯好几关。
燃气使用区得和餐饮区隔开,还得砌耐火极限不低于2小时的隔墙;明档烹饪的地方,只能用电磁炉;厨房还得靠外墙,要是店铺位置不靠外墙,连申请燃气的资格都没有。
老实讲,就算把这些条件都满足了,后续的流程也能让人望而却步。
得单独申请燃气表,装独立的送排风系统,排油烟罩和烹饪区还得装可燃气体探测报警装置,灭火装置还得跟商场消控室的报警信号连起来。
这么一套下来,前期投入多不说,验收还得等好久。
所以大多数商场餐饮店,都会选电磁炉这种更省事的设备。
之前西贝接受媒体直播时,后厨用的也是电磁炉,这其实是商场餐饮的普遍情况。
既然只能用电磁炉,商场餐饮店的厨房也就没法真正“炒菜”了,核心功能变成了“加热”。
就像西贝的鸡汤,不是后厨师傅现场熬的,是拿工厂送过来的汤包加热后端给顾客的;那些看着新鲜的羊腿,其实是提前切好包装好的,有些保质期能到两年。
2024年就有媒体直播时,发现西贝后厨不少料包都是当年生产的,西贝当时回应说“还在保质期内,能正常用”。
更让人搞不清的是,西贝说这些提前弄好的东西不算预制菜,问题的关键,好像就卡在“预制菜到底咋定义”上。
本来想觉得西贝这么说有点强词夺理,可后来查了官方的界定准则,才发现这里面确实有说道。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说“我们每道菜都是厨房现场制作,没有预制菜”,要是仔细琢磨,这话其实是说食材和辅料都是工厂提前弄好的,到了门店厨房,只做最后融合和加热的步骤。
比如店里的烤鱼类菜品,肯定是提前腌制好的,到店后再二次加热,他们把这叫“工艺前置”,不认为是预制菜。
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发过一个《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里面明确说主食类产品不算预制菜,像速冻米面、盒饭、馒头、汉堡这些都不在预制菜的范围内。
后来市场监管总局答记者问时还补充了,连锁餐饮自己的中央厨房,给自家门店送的净菜、半成品或者成品菜肴,只要符合餐饮安全标准,也不算预制菜。
这大概就是贾国龙敢跟罗永浩对着干,还开放厨房接受监督的底气。
不过话说回来,西贝借着这场争议搞动作,比如推出“老罗菜单”,贾国龙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回应,怕是也想学着胖东来的样子。
之前胖东来硬刚起诉自媒体,赢了不少好评,西贝大概也想让贾国龙立个“良心企业家”的IP,带动门店生意。
可西贝好像没搞明白,胖东来赢好评不是因为“合规”,是因为真的贴合消费者需求。
合规只是底线,想赢人心,光靠合规可不够。
很显然,西贝的定价不算低,人均消费超过80元,说是中高端消费也不过分。
罗永浩团队之前提过,西贝一份呛面馒头卖21元,这个价格比不少米其林餐厅的面点都贵。
可就是这样的定价,用的却是保质期18个月的预制鱼、24个月的预制西兰花,这跟食客期待的“新鲜食材”差得也太远了。
西贝可能觉得自己在合规上没毛病,可这种“高价配预制”的落差,让它在舆论上根本占不到优势。
罗永浩在直播里压根没跟西贝争“标准”“规定”这些,而是直接问了个最实在的问题:18个月前冷冻的半成品,现在加热了,还能算“新鲜菜”吗?这个问题其实戳中了关键,食客关心的不是官方怎么界定预制菜,是自己花了现炒的钱,吃的到底新不新鲜。
说实话,食客也不是真的讨厌预制菜,从半成品菜的销量就能看出来,大家是有这个需求的。
可没人愿意花着“现炒”的钱,听着“新鲜现做”的宣传,最后端上来的却是存放了一年多的预制菜。
之前看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里面那种做饭的烟火气、师傅的匠心,才是餐饮最打动人的地方。
可现在呢?工业化预制慢慢代替了现炒的锅气,咱们失去的可能不只是一口好吃的,还有对“吃饭”这件事最本真的期待。
毕竟吃饭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里面藏着对生活的一点念想。
如此看来,预制菜的这个“局”,破局点从来不是争论标准。
官方或许可以把预制菜的标注规则定得更细一点,比如让商家明确标出食材的保质期、预制的环节,让食客看得明白。
而餐饮企业呢,别再纠结“算不算预制菜”,不如多想想怎么让定价和食材品质匹配,怎么把食材情况老老实实地告诉食客。
只有让食客在知情的情况下选择,才能重新找回大家对餐饮的信任,也才能让预制菜真正融入生活,而不是变成争议的焦点。
来源:知夏Pro
